浏阳市文家镇市讲习所活动现场。
红网时刻长沙11月30日讯(通讯员 黄康 陈郁琳 陈馨伊)“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11月29日早上,浏阳市文家市镇五神村的“云上讲习”大喇叭又传出了声音。
“之前在村上的讲习所集中听了课,现在每天还有‘大喇叭’宣传讲解,让我们知道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晓得怎么搞分类了。”村民邹坤喜说。
邹坤喜说的“讲习所”是五神村乡村振兴讲习分所,这样的讲习分所,文家市镇每个村(社区)都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振兴,基层怎么去实践?农民怎么得实惠?针对这些问题,今年以来文家市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讲习工程,以贴近实际、接地气的讲习来传播“乡村振兴”理念、指导“乡村振兴”实践、推广“乡村振兴”经验。
讲习不是新词,讲习所不是新事物,但是文家市镇创新探索的“3456”模式,让讲习持久开展、效果持续显现。
“3”,即打造镇、村、组三级讲习阵地,实现讲习平台全覆盖,让讲习时间地点“便民化”,解决了在“哪里讲”的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听讲座、搞学习。
文家市镇农技站站长陈时和是当地村民最喜欢的组级流动所讲师,只要村民一个电话,他就会在田间地头搭起讲堂,现场为大家讲农技知识。“在陈站长的指点下,我解决了辣椒个头不大、茄子出现空心等问题,明年准备将蔬菜种植面积从20亩扩大到100亩。”有了专业人员的指导,大成村村民孙立武有了技术、更有了信心。
陈时和的“田间讲习”、五神村的“云上讲习”,还有其他讲师、其他阵地开展的“体验讲习”“示范讲习”,共同构成了“3456”模式的“4”。四种讲习方式,解决了“怎么讲”的问题,实现了讲习方法的“精准化”。
解决了“哪里讲”“怎么讲”的问题后,更重要的就是“讲什么”了。为此,文家市镇结合民情大走访活动,通过“把话筒交给群众”,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群众最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群众最喜欢以什么方式听就用什么方式讲。根据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讲习所把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5”大内容深入浅出地讲给群众听。
如今在文家市,乡村振兴讲习课程受到村民热捧。“每天都能接到群众的听讲‘点题’,然后就想办法为群众开讲‘答题’。”文家市镇党建办主任刘金成说:“虽然已经组建了六支讲习队伍共50余人,但村民热情太高,总是感觉人不够。”
刘金成所说的“6”支队伍,即文家市镇打造的党员干部、教师专家、工匠劳模、致富能手、创业青年、乡绅乡贤六支讲习队。六支队伍的组建,解决好了“谁来讲”的问题,实现了讲习人员的“多样化”,让讲习更加丰富,让群众更有兴趣。
“通过‘3456’工程,我们将把乡村振兴讲习所办到农民身边、群众门口,在田间、地头、家里讲惠农政策,传致富经验,播文明种子。”文家市镇负责人表示,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讲习工程,加快实现文家市镇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家市样板。
来源:红网
作者:黄康 陈郁琳 陈馨伊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