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天心区暮云街道暮云新村。组图/记者陈正
长株潭城铁暮云站。
山峦起伏,丘陵与盆地交错,青山、湖泊与田园交织,这便是长株潭的中心地带——“绿心”暮云。这个原属于长沙县、现划归天心区管辖的城镇,在改革开放40年的浪潮中,名称由暮云乡变为暮云镇,又变为暮云街道,时代也在它身上刻下了鲜明的印记。
从及时实行农村包干到户,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到主动对接长株潭一体化打造融城核心,再到大力推进绿心保护……改革开放至今,在湖南境内,除了暮云,似乎找不到第二个城镇,它的命运与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大势如此紧密相连。
潇湘晨报记者 李柯夫 通讯员 董劲 张立兵 刘芳林 长沙报道
4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在暮云留下了尤为鲜明的印记。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城郊工业区,到融城腹地和长株潭绿心,再到美丽乡村的示范片区,暮云片区“使命”的多次更迭,为长沙城市南进书写了最好的注脚。
今年11月1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群发展重要论述,专题研究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提速,让天心区的决策层意识到,新的历史性机遇已经来到。
天心区委书记朱东铁表示,要以更新的理念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区上下要加快抢抓长株潭一体化加速推进和加快南部新城发展建设的机遇,让南部片区成为三市市民的“公园、乐园、产业园”。
朱东铁更是对暮云寄予厚望:暮云街道要按照“融城核心、璀璨天心”建设和“加快建设生态优美、产业融合的暮云片区”的相关要求,担当起南城崛起的主力军。
1980年代
顺势实行包干到户,吃上了饱饭
对于中国广大农村来说,上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解决了老大难的吃饭问题。随着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风潮悄然在中国农村大地上兴起,位于湖南省城南郊的暮云村,积极地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
1982年前,暮云村还是集体经济体制,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大家都没什么积极性。暮云新村党支部书记唐学斌记得,自己的童年记忆多与饥饿相关。当时全家6口人,每年分到的粮食是800斤,“根本不够吃”.只能到处借粮食。哪天家里能打米豆腐或煮餐红薯饭,都能成为特别开心的事。
1982年1月1日,中央发文明确,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当时唐学斌所在的暮云村高家组组长提出,干脆大家包干到户,各搞各的。“当时的乡党委副书记批评了这位组长,说他不该‘冒头’,幸好这位组长顶住了压力,我们组在那年春节后不久就包干到户,并顺利播种了早稻。”唐学斌说,当时的政策不是一刀切,没有硬性规定,很多人把握不准,担心犯错误。直到下半年,其他生产队才陆陆续续实行分田到户。唐学斌家分到6亩田,第一次早稻收割共收了4000多斤稻谷,一家人终于不用再饿肚子了。
改革的春风很快吹遍了全国,1983年底,全国98%左右的农户都实行了包干到户。
事实上,在1980-1990年代,暮云镇一直是长沙县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包干到户极大激发了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直到2001年,时任镇长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仍然将“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放在了报告中的第一部分。报告称,全镇大力推广优质稻和杂交稻种植,种植业品种进一步优化,春秋玉米、草莓、牧草、西瓜、葡萄等非粮作物面积大幅增加……
1990年代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变身明星村
农村生产效率的提高,不仅带来了更多粮食,也解放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巨大体量的劳动力,带动了当时政策还不是很明朗的个体工商户和乡镇企业发展。
1984年中央1号和4号文件颁布,为农民自主联合办企业和农民个体办企业开了绿灯,推动了中国乡镇企业的起飞。暮云再次抓住了机会。
无论是搞个体户还是办企业,暮云都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107国道是当年连接长沙、株洲、湘潭的唯一主干道,京广线穿镇而过,直到2016年,离如今的暮云新村村部仅数百米的长沙暮云市火车站才结束了79年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暮云人开始琢磨新的路子。1983年,看到当时城乡有不少家庭烧藕煤,唐学斌的父亲花5元钱办了张营业执照,开办了村上第一家私人作坊,生产藕煤芯和炉具。在1990年代,这个小作坊每年都有近50万元的产值,在那个“万元户”都令人艳羡的年代,这样的收入非常可观。周边很多村民看到唐家赚了钱,纷纷效仿,很快,村里就办起了10多家同样的作坊,而且生意都不错。
直到2004年,使用藕煤的人越来越少,唐学斌才将小作坊彻底关闭。
交通的便捷也让很多投资者纷至沓来。1986年至1998年,黄曾华曾担任暮云村支书,他回忆说,最开始村里只有铝制品抛光、打米加工厂等几家简单的小作坊式的集体企业,等他1998年卸任时,企业已升级为锡砂矿厂、有色金属精选厂、红砖厂等有一定技术含量、成规模的大工厂,村集体经济每年利润都有10多万元,在当时的长沙县是佼佼者。暮云村因此成为长沙闻名的明星村。
2001年开始,暮云镇决定以暮云工业园为发展方向,进行片区开发。该镇下决心贷款100万元修建南湖路,引导产业从国道沿线向纵深发展。此外,还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过去的沼泽山丘迅速变成现代化的大道。伴随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建设规划和长沙城市发展规划,一大批项目抢滩暮云。
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显示,1999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30%以上。这一时期,乡镇企业成为暮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2001年的镇政府工作报告还称,“三年来,乡镇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全镇完成了南托建筑公司的股份制改造,成功卖断、改制了第二机砖厂、三机砖厂、暮云市场、振湘包装厂等镇属集体企业,其他企业通过风险抵押承包,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2000年代
崛起融城腹地,打造暮云新城
2005年12月,由400多位专家参与完成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由省政府批准实施。这被认为是天心区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长株潭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再一次让暮云成为时代风云中的弄潮儿。
“机智”的暮云及时主动对标《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提出了“崛起融城腹地,打造暮云新城”的战略目标。2006年4月14日,时任暮云镇镇长彭正球在镇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说:“长株潭融城全面实施,地处融城腹地中心的暮云镇,将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和各路客商的重视,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经济发展要素会强力度、高频率输入。随着长沙市城区南拓,长沙城区对暮云的整体辐射愈来愈强,影响力将越来越大,这些积极因素将有利于暮云进一步形成一个宽领域、多层次的投资洼地。”
暮云镇的总体思路是抓住长株潭一体化加速推进的机遇,利用省政府南迁的契机,承接长沙市南延辐射,全面加速城市化进程,全力推动30平方公里经济核心区的发展,尽快形成一个网络健全、配套完善、经济发达、人气旺盛、环境优美的暮云新城。发展定位是:按照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原则,按新城区的要求建设,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二产业三产业互补,发展经济与增加人气同步,5~10年时间形成一个人口20万,集工业、商业、房地产、生态旅游、科教文化于一体的暮云新城。在这一规划区内,基础设施与长沙市城区配套,形成网络;农民在安置小区集中居住,变为市民;拉长产业链条,形成规模效应;开发生态型房地产,成为长沙城南的高尚住宅区。在规划区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型村庄,增加农民收入,率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0年代
“绿心”保护,让这片山水记住乡愁
从长沙生态动物园沿芙蓉南路一路向南,画出一条美丽的弧线,暮云这片城市“绿肺”化在一片绿色之中。随意在暮云新村的路上行走,一栋栋农家小院大树环绕,满眼皆绿,一派江南水乡风光。门前,郁郁葱葱的灌木成行,路上不时有三三两两的骑友……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暮云十分常见。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新时代的暮云,再一次在历史的抉择中抢占了先机。
根据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的《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在生态绿心地区禁止开发区内,除生态建设、景观保护建设、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当地农村居民住宅建设外,不得进行其他项目建设。天心区绿心面积达57.65平方公里,包括天心经开区、暮云街道和南托街道,是长沙生态绿心保护的重要区域。
近年来,围绕加快建设生态优美、产城融合的暮云片区,从成立之初,暮云片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就开启了“奔跑模式”。2016年以来,一场持续的大力度、高品质、高规格的综合整治向64.1平方公里的暮云片区深处延伸。治脏、治乱、治差,加快了“进城”步伐。
“春看樱花”“夏嗅杜鹃”“秋赏银杏”“冬品腊梅”,在暮云街道官桥湖两厢,按季节变化特别打造的四季美景让人怎么都看不够……“再过一两年,我们暮云新村又是一番景象。”唐学斌介绍,区划调整后,暮云片区推进“退二进三”(退出工矿企业,发展养老、休闲、地理信息等第三产业),暮云新村有近一半的土地是禁止开发区,近两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老百姓也切身感受到美丽乡村带来的好处。目前,官桥湖已流转了1000余亩土地,引入一家农业开发公司,民宿、现代农业、牡丹园、蔬菜基地等都市生态农业都在计划之中,未来将成为长株潭三市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在唐学斌看来,“绿心”的保护不仅让乡村更美,留住了乡愁,也让农民有了固定的租金收入,很好平衡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两者的关系。作为天心区“美丽乡村、生态天心”建设之旅的重要一程,暮云片区未来将通过打造现代农业园,开通乡村旅游线,集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丽内涵于一体,彰显“生态标签、人文美誉”。
时间线
1988年
7月10日,长沙县跳马区委发文,经区委研究决定成立跳马区暮云镇建设指挥部,以加快区集镇建设。
1992年暮云撤乡设镇。
2001年开始
暮云镇决定以暮云工业园为发展方向,进行片区开发。自2001年8月破土动工兴建,正式成立暮云工业园。
2002年
暮云工业园晋升为“国家级乡镇企业科技园区”。
2004年
确立30平方公里经济发展核心区——暮云新城,将发展空间由7.8平方公里拓展为30平方公里。
2007年
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位于长株潭三市核心的暮云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2013年
长沙县将原辖面积64.07平方公里的暮云镇,撤镇设街道,一分为二,设立暮云、南托2个街道办事处。
2015年
1月13日,经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厅正式批复同意将南托街道、暮云街道由长沙县划归天心区管理。天心区总面积由71平方公里增加到141平方公里,区域面积扩大了将近一倍,湘江东岸线从21公里延长至31公里,直通湘潭昭山。
2017年以来
暮云片区共计铺排29个征拆项目,截至目前,南四线、暮云中学、湖南科技职院等21个项目实现了腾地清零,107国道城市化改造等8个项目进入扫尾攻坚。
2018年
天心区全力推动绿心地区规模以上企业退出,绿心地区应退出工业企业299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251家。
大咖谈
立足绿色发展生态产业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正式实施以来,历届湖南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着力推进,地处长株潭核心的暮云可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11月7日,著名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翔说,暮云是长株潭融城核心,也是长沙规划的南部新城的重要部分,未来南部新城将肩负着带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促进长株潭三市建设的重任。
朱翔认为,暮云片区成建制划入天心区,意味着天心区城区面积扩大将近一倍,极大提升城市发展后劲。区划调整是城市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沙的大都市格局正在形成,地位正在逐渐提升。城区“微调”,主要体现为南城扩张,延续了城市中心南移的趋势。暮云、南托街道,正是长沙对外形象展示的南大门,也是长株潭城市群承担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战略任务的中心规划区,可以巩固并确保长株潭“绿心”规划的有效推进,城市功能得以逐步提升。
今年,省委、省政府多次高位谋划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在朱翔看来,这意味着省委省政府有意将长株潭城市群培育成为我省一个增长极,以辐射带动全省的开发。暮云作为三市交流的重要枢纽,将来要培育高水平的交通运输枢纽、生态旅游枢纽。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生态保护,打造成为长株潭绿心的核心,以此来拉动长株潭三市相向发展一体化建设。目前,长沙湘江新区正在加快建设,高铁新城正在成为新的增长极,暮云处在河东板块连接河西板块,长沙板块连接株洲、湘潭板块的重要位置,可以说地位日益突出。
他认为,该区域要以长株潭绿心保护区为主体,重点保护好全国独有的生态绿心资源禀赋,发挥好生态屏障功能,打造城市绿肺。着重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养老等高端服务业,以及地理信息、现代商贸、高端制造等两型产业,着力打造“长株潭融城核心区、城市群生态绿心样板区、全国两型发展示范区”。
潇湘晨报记者 李柯夫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李柯夫 董劲 张立兵 刘芳林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