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自筹200多万,造出垃圾处理“大烟囱”

1.jpg

2.jpg

一根大烟囱,吞垃圾进去,经过“消化处理”,吐出原油、肥料等“宝贝”……宁乡市夏铎铺镇六渡庵村村民杨国强耗时4年,纯手工“研造”了这样一套垃圾处理设备。 “不说城市,现在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都是问题,我希望能改变这样的现状。”杨国强坦言,这是自己多年来的心愿,目前正在慢慢实现。

自制“大烟囱”

专门处理生活垃圾

青翠的桂花林中,一根圆形的“大烟囱”竖立在地上,上端有入口,下端有出口,旁边还有几根绿色的小圆柱状仪器。“这不是烟囱,其实是一个塔,我叫它为垃圾处理器。”杨国强介绍,自己研发的这个机器和平时的垃圾处理不一样,相当于人体的消化系统。

它如何“消化”垃圾?杨国强介绍,整个处理器包括密封发酵系统、垃圾初选系统、气体处理系统、垃圾分类系统、产品包装系统。每天从各地运来的生活垃圾,送入初选系统,经处理后再送入密封发酵系统发酵,进行脱水干固。发酵时的气体送入气体处理系统,作为沼气等再生能源。干固的垃圾经过分解,再进行分类并还原,由产品包装系统包装出厂。

“例如分离出来的玻璃、石头等可以打碎做建筑原料,比较轻便的灰可以做肥料。”杨国强表示,这个处理器的垃圾处理方法和装置,比传统的“填埋”和“焚烧”要环保,很多东西可以变废为宝。

耗资200多万

获四项国家专利

这个垃圾处理器并不是杨国强的“空想”。

杨国强称,2015年自己开始实施,先是经过构思、设计与验证,研发出“一种垃圾处理装置”,并获得了国家新型专利证书。到2017年,他这个处理器已经获得了四项国家专利证书。

“听着挺复杂的,但这些都是我自己买材料做的。”杨国强表示,自己有机械加工的机器,根据设计的图纸,买来铁片、钢管等材料,然后请几个帮手,耗费了200多万元,纯手工“研发”了这座几十米高的垃圾处理器。

记者看到,垃圾经过这个机器发酵等处理,分离出了铁片、玻璃等物品。

草根“发明家”爱捣鼓

希望做点有益的事

“我就是爱捣鼓,13岁就自己学会了做木匠。”杨国强告诉记者,成年后,他借了5000块钱研发藕煤机,之后“出品”的机器卖到了桂林等省外城市。之后,他又研发煤火炉子、收割机、淤泥清理机,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草根“发明家”。一些企业需要“定制”零件等,都会来找杨国强做,质量放得心。

2004年起,杨国强发现农村的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塑料制品等垃圾到处泛滥,这让他非常痛心焦急。“从那时候起,我就琢磨搞一个垃圾处理的装置,改善环境。”一直想做点有益的事情,经过10多年的琢磨捣鼓,才有了今天这个“大烟囱”。

“变卖了一些家产投入,但现在仍负债一百多万,我会继续努力。”目前,杨国强的垃圾处理器还在进一步研发中,最后的包装系统仍待完善。

■记者 李琪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李琪

编辑:王娉娉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