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4月10日讯(通讯员 张闻骥 刘勇)4月9日下午,由长沙市文联主办,湖南女子学院、长沙市作家协会、天心区文联承办,湖南女子学院科研与学科建设处、文学与传播学院、天心区作家协会执行的“长沙文艺讲坛进基层”天心区文联专场活动在湖南女子学院举行。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长沙市作家协会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纪红建以“人生两本书”为主题,结合其长篇报告文学《游学•1917》的创作经历,为百余名文学爱好者带来一场精彩的文学盛宴。
活动由湖南女子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曙主持,长沙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邓文娟,天心区文联主席廖道荣等嘉宾出席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反响热烈。
名家汇聚 共话文学
“文艺讲坛进基层”是长沙市文联推动文艺惠民、服务群众的重要品牌活动,旨在通过名家分享激发基层文艺创作活力。邓文娟在讲话中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和青年学子能从优秀作品中汲取力量,用文字记录时代、传递精神。
纪红建作为主讲嘉宾,以“人生两本书”为核心,分享了他对文学创作与生活实践的深刻思考。他提出,“有字之书”是知识的源泉,能净化心灵、启迪心智;而“无字之书”则是生活的实践,唯有深入现实才能获得真知。
他以《游学•1917》的创作为例,讲述了如何通过大量史料研究和实地走访,还原百年前青年毛泽东与萧子升游学湖南农村的历史场景。“创作报告文学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纪红建说,“只有脚踩泥土、贴近生活,作品才能有温度、有力量。”
纪红建还结合《乡村国是》《大国制造》等代表作,强调报告文学作家应关注民生题材、公益题材,应肩负时代责任,用文字记录国家发展与社会变迁。他鼓励青年学子多读经典、勤于练笔,同时走出书斋,在实践中丰富人生阅历。
互动热烈 启迪创作思维
在互动环节,现场观众踊跃提问。一名文学爱好者请教:“在创作报告文学时,如何平衡文学创作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纪红建回答:“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但艺术表达同样重要。作家需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细节和情感打动读者。此外,报告文学不宜过多的修辞,语言应该质朴,在平实的语言之中看到思辨与意境。”
湖南女子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纪红建的讲座兼具思想性与实践性,为高校人文教育提供了宝贵启示。学院将持续搭建文艺交流平台,助力培养更多扎根人民、反映时代的文学人才。
文艺扎根基层 赋能文化发展
本次“文艺讲坛进基层”活动是长沙市文联深化文艺惠民、推动精品创作的重要举措,通过名家走进校园,不仅拓宽了师生的文学视野,也为基层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学习机会。廖道荣表示,未来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让文艺成果更好惠及群众。
活动结束后,纪红建与文学爱好者合影留念。参与活动的人员纷纷表示,讲座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将努力在“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中寻找创作灵感。
来源:红网
作者:张闻骥 刘勇
编辑:彭佩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