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央视《中国绣娘》首播,湘绣大师李艳以针线演绎千年传承与创新

红网时刻新闻3月10日讯(通讯员 周靓)3月5日-9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9重磅推出的大型纪录片《中国绣娘》正式首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代表性传承人李艳作为主角之一,用5分钟专题镜头聚焦其扎根湘绣四十余载的艺术人生,带领观众跨越时空,见证湘绣从历史深处走向现代世界的瑰丽篇章。

微信图片_20250310135948.png

纪录片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追夫人绣品开篇,揭开湘绣跨越两千年的美学密码。李艳在片中动情说道:“湘妹子爱美有传统,信期绣、乘云绣、茱萸绣等绣样是我们湘绣的源头。”

微信图片_20250310135941.png

镜头穿梭于历史与当下,将李艳与古代绣娘的精神共鸣娓娓道来——无论是汉代丝帛上的藤蔓翻卷,还是现代绣绷上的虎啸山林,湘楚文化中天地交融的浪漫始终在针尖流淌。

微信图片_20250310135910.png

鲜为人知的是,李艳曾躬身参与马王堆出土绣片的修复与研究。面对千年丝帛的脆弱与斑驳,她和团队一起以现代科技与传统技法结合,一针一线复原汉代绣片的华彩。“修复古绣片时,仿佛与两千年前的湘绣先辈对话,她们对色彩的精妙掌控,至今仍在启发我们。”这段经历坚定了她“以古人之魂,铸今人之艺”的创新信念。

微信图片_20250310135914.png

1985年,湖南师范大学油画专业毕业的李艳踏入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从此与针线结缘。面对700多种绣线色彩交织的“色彩迷宫”,她以油画功底重构湘绣语言:张家界写生时捕捉的晨光幻影,化作人民大会堂珍藏的《张家界》;传统平针刺绣的呆板虎纹,因融入光影结构蜕变为栩栩如生的《虎凝》。“绣画相通,要让颜色呼吸,让针脚起舞。”李艳的创新让湘绣从平面纹样升华为立体灵动的艺术生命。

微信图片_20250310135927.png

让非遗活在当下,李艳大师及其团队一直在探索让湘绣“破圈”:2024年央视春晚,她与女儿创作的湘绣版“龙辰辰”以鬅毛针法惊艳世界;双面绣《张家界》与星城烟火在舞蹈《双面绣影》中虚实交织;艺术馆内,湘绣香薰盒、国潮手包等文创产品吸引年轻人驻足。

李艳坦言:“湘绣不该困在展柜里,它要走进生活,让年轻人触摸到针线的温度。”如今,她在长沙县湘龙街道创办的艺术馆已成为非遗基地,培养新生代绣娘,让古老技艺焕发青春气息。“长沙县是湘绣的发源地,在传承千年湘绣文化的同时,不断注入创新力量,全力打造湘绣全产业生态链。”一直以来,街道坚持为非遗护航,以打造“湘绣一条街”为契机,通过人才、硬件、软件三方发力,推动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

微信图片_20250310140009.jpg

一针一线一生,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李艳荣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手工艺大师等称号,却始终以“绣娘”自称。镜头中的她手持银针,眼眸含笑:“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让世界看见湘绣的美。”从人民大会堂的恢宏巨制到春晚舞台的灵动光影,从传统虎纹的重塑到文创产品的开发,她用四十年坚守诠释非遗守护者的时代使命,更以创新视野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微信图片_20250310135958.jpg

《中国绣娘》的播出,不仅是对李艳“绣尽湖湘山河色”的艺术礼赞,更让全球观众见证中国非遗在当代的蓬勃生命力。正如纪录片尾声所言:“两千年不过须臾,但绣娘手中的丝线永远鲜亮——因为她们绣的是过去,更是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周靓

编辑:韩阳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s.rednet.cn/nograb/646947/54/14767038.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