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非经贸总部大厦。长沙经开区供图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李丹 长沙报道
工厂外,红色的钻杆高高竖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气势非凡;工厂内,拥有长臂架的泵车排列有序,展现着中国智能制造的顶尖水平。9月2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湖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非洲媒体看中国”湖南行走进星沙,13名非洲媒体代表步入三一重工18号工厂,纷纷忍不住发出“太震撼了”的感叹。
长沙县开放平台优势在湖南首屈一指,近年来,长沙县和非洲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多,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合作等多领域实现“双向奔赴”,共同描绘着“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
往来更密
星沙力量“闪耀”非洲
南非世界杯场馆、埃塞阿达玛风电项目、肯尼亚斯瓦克大坝……作为长沙工程机械产业的核心聚集地,长沙县集聚了一大批工程机械巨头企业,在非洲大地架桥修路、挖隧开矿等基建工程上,星沙力量在“闪耀”。以三一集团、山河智能、铁建重工等为代表的湖南工程机械设备已参与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项目建设,成为中非友好合作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一集团与非洲的往来时间可以追溯到2002年。经过22年的发展,截至目前,三一在非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200亿元、设备保有量超过23000台,位列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产品出口非洲的第一名。此外,三一在非洲已拥有15家子公司,在30多个非洲国家设有常驻分支机构,员工本地化率超过50%,拥有13家优质代理商,设备遍及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一集团海外经营总部副总监唐建国介绍,三一集团将进一步加大对非洲市场的开拓,不断深化与非洲伙伴在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在中非合作的历史中,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湖南农业,是一张历久弥新的闪亮名片。位于长沙县春华镇的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是杂交水稻非洲商业推广的核心企业之一。如今,非洲唯一由企业运营的杂交水稻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便由袁氏种业在马达加斯加建立。
来自星沙的企业隆平高科,通过推广杂交水稻、培育蔬菜种子和培训种植技术,不断提高非洲国家农业生产能力,已经在非洲16个国家成功试种,在帮助非洲人民“端稳饭碗”的同时,也让企业走出国门,不断提高了自身的世界影响力。
平台更多
对非合作路愈加宽广
中非经贸博览会是中国首个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的对非经贸合作机制,自中非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长沙自贸会展区后,2023年7月1日,长沙县充分利用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的契机,举办首届星沙非洲经贸交流会,活动现场,14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约15亿美元,深化与非洲的务实合作。
今年6月13日,全省唯一对非经贸标志性项目——中非经贸总部大厦在长沙经开区正式启动。该项目一期已吸引60余家对非经贸合作企业和商协会组织,30余家已入驻,涵盖通讯多媒体、科技研发、工程建设、国际交流及贸易孵化等领域。据介绍,中非经贸总部大厦将加强对非经贸企业的对接与招引,预计未来3年实现对外贸易总额超700亿元,对非贸易额不低于300亿元。
8月31日,全省首个整车(零部件)数字化出海孵化中心、全市首个二手车出口基地在长沙县授牌,为长沙二手车出口链路企业提供车辆集采、供应链金融、报关清关、国际物流、海外仓储等一站式服务,打造标准明晰、服务高效、配套完善、品牌突出的内外贸一体化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特色产业集群样板。长沙县二手车出口基地预计三年内出口车辆近万台,可实现外贸进出口额超20亿元。
在位于长沙县的国际商务商事服务区,作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主要提供签证业务等国际商务商事服务。目前已引进全球最大签证服务商威孚仕VFS Global,可提供20个以上国别的签证服务,并将持续拓展非洲国家签证服务。同时,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一批非洲国家商务商事机构正在推进入驻中。
在平台的加持下,长沙县和非洲的“朋友圈”扩大,两地间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也得益于区位优势,以及长沙县中非经贸商会组织的各类深层次的交流活动。2023年,全县有对非进出口实绩企业达256家,实现对非贸易58.15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完成对非贸易额48.21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一。据长沙县商务局统计,长沙县对非出口产品主要有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配件、新材料、茶叶等,从非洲进口产品主要是大宗资源性产品、农产品等。从地域分布来看,进出口目的国主要集中在埃及、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刚果(金)、安哥拉、摩洛哥等国家。
来源:红网
作者:李丹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