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彭娴 赵灵芝 长沙报道
“我屋门口前面这块地是一块好地,不种粮食浪费了,自从今年年初恢复耕种,到如今又快要看到忙碌的收割场面了,不容易咧……”85岁的村民万娭毑感叹道。
万娭毑是长沙县果园镇浔龙河村赵龙组的村民,老人家种了一辈子地,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看到复耕见成效,她非常高兴:“国家好政策,才能守住粮袋子。”
夏日的星沙大地,阳光热烈,草木葳蕤,欣欣向荣之景铺满大地。走进赵龙组,绵延的稻谷在热浪中徐徐摇曳。虽然之前遭遇了大半个月的雨季,但沉甸甸的稻穗预示着今年就是个丰收年。自此,一块“沉睡”的土地终于再次焕发新生。
这只是长沙县耕地恢复工作的一个缩影。以实施“田长制”为牵引,耕地恢复和耕地保护同步开展的耕保模式正如火如荼进行。
全力以“复” 荒地“复”绿
长沙县果园镇浔龙河村赵龙组近200亩的土地之前是什么样子呢?长沙县自然资源局果园自然资源所所长柳国庆介绍,该地块2015年流转用作苗木花卉种植,由于近年苗木花卉销售状况不佳,经营户连续几年处于亏损状态,难以承担土地流转以及恢复土地原貌的费用。这块地也就因此荒了下来。
地荒人心慌。县自然资源局的工作人员走访了附近村民,了解村民的意愿,同时表示政府鼓励对这类土地进行耕地恢复,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经过大量走访和调查,村民们透露出了强烈的恢复意愿,但由于成本费用等问题一直推进较慢。
于是,果园镇政府和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对该地块涉及的经营户和村民采取了上门做工作、屋场夜话等方式,让大家对复耕充满期待和信心。同时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并改善种植条件,向农业农村部门争取了专项资金,完善了水网灌溉设施,建成了高标准农田。今年年初完成耕地平整工作,达到了耕种条件。
正在耕地恢复中。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农田高标准,丰收底气足。果园镇浔龙河村赵龙组组长张文介绍,年初在地里撒上油菜种子,一大片油菜花景观不但能吸引游客停留驻足,感受乡土气息,还能榨菜油。油菜收获后,再进行水稻种植。如今这一大片耕地终于即将迎来属于它的第一次大丰收。
耕地已完成平整工作。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如此一来,地“活”了,人也安心了。7月9日,柳国庆巡田来到了赵龙组,看到成片的丰收场景,随手拍下照片发了朋友圈:“耕地恢复现场,丰收是最好的验收办法。”
耕地现如今的样貌。王瑞 摄
画好耕地保护的“最大同心圆”
一手耕地恢复,一手耕地保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那么到底应该谁来保护耕地呢?长沙县给出了最佳答案。
党委政府是耕保“第一责任人”,跳出“一亩三分地”,站在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高度种好“责任田”;农民是耕地的“一线守护人”,推行“田长制”,行政管理和农民自管“两条腿”走路;部门是耕地的“实时监护人”,监管与激励双管齐下,构建“人技联动”执法监管体系。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国家治理要画好“同心圆”,耕地保护亦如此。长沙县一直在努力做的,就是画好耕地保护的“最大同心圆”。
近年来,长沙县推深做实“3+1”级田长体系,率先在长沙市打造“田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春华镇、果园镇新明村等6个镇村获评长沙市2023年度田长制工作优秀镇、村,青山铺镇、福临镇影珠山村等6个镇村入选优秀创建镇、村;2022年—2023年已恢复耕地2万余亩,严格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连续三年实现耕地数量净增加。同时成立“星自然”政策宣讲团,推出《家国命脉》MV、星自然故事会等作品10余个,宣讲30余场次,全县耕地保护氛围浓厚,相关经验获自然资源部和省市推介。
长沙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耕地保护,永远在路上。”长沙县将继续以田长制为抓手,压实目标,强化责任;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切实稳妥推进耕地恢复,全力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守牢51.77万亩耕地底线,守护“饭碗田”,守住生存之本。
来源:红网
作者:彭娴 赵灵芝
编辑:韩阳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