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室里,大学生志愿者教社区的爷爷奶奶做手工。
闲暇时光,社区居民在活动室下棋。
居民在书法室练习书法。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余雅琴 长沙报道
湘江之畔,文明花开。在长沙市望城区大泽湖街道东马社区,一座白色建筑静静伫立。这里没有高墙深院,却总能看到步履匆匆的“红马甲”、听到朗朗读书声、感受到融融暖意——这里是大泽湖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长沙市“文明实践+”系列新阵地,也是辖区居民口中“家门口的暖心港湾”。
步入大泽湖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理论宣讲室、市民教育角、科普展厅、阅读共享空间等功能区错落有致。墙面上,“最美志愿者”“文明家庭”的合影记录着温情瞬间,展柜中居民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按照‘五有五到位’标准建设,我们不仅要让群众‘走进来’,更要让服务‘走出去’。”工作人员介绍。
每周六上午,大泽湖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二楼的活动室总会准时热闹起来。湖南工商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志愿者带着彩纸、丝线走进社区,与老人们围坐一堂,手把手教他们制作手工。“奶奶,这里要折三下,串珠子的时候小心手啊……”21岁的志愿者葛怡倩轻声指导,75岁的张奶奶眯着眼,小心翼翼地将金黄的珠子一颗颗串进金线——一束挺拔饱满的麦穗跃然掌心。
“孩子们教的手工活,比广场舞还让我着迷!”张奶奶笑得眼角漾起皱纹。她展示着和大学生共同完成的麦穗,“儿子说我这‘老手艺’能贴到城里新房去,可比买来的年画有意义。”这样的场景,正是大泽湖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湖南工商大学共建“e启学”周末课堂的缩影。
“想要体检服务”“希望学收纳技巧”“能不能多办亲子阅读活动”……在大泽湖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群众点单簿”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居民需求。通过“群众点单、实践所派单、志愿队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机制,32支志愿服务队如同精准的“文明配送员”,将服务送到千家万户。
法律咨询队曾为农民工成功追回欠薪,环保服务队带领居民将废弃花坛改造成“共享菜园”,而由冯健领衔的理论宣讲队更是“一票难求”。这位被称作“雷锋姐姐”的特约宣讲员,用带着乡音的“大白话”解读政策,场场座无虚席。
重阳节的孝亲茶会、中秋的诗词灯谜、春节的邻里家宴……大泽湖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传统节日为纽带,将文明新风浸润到点滴生活中。更令人欣喜的是,“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已成共识。站在贴满“微心愿”的展示墙前,工作人员感慨:“有人想要一副老花镜,有人希望给留守儿童送书包,这些看似微小的心愿,拼凑出的正是民生的温度。”截至目前,大泽湖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已点亮100余个“微心愿”,而墙上不断新增的便利贴,则续写着更多温暖的故事。
扫码进入“东马未来社区学院”小程序,理论课程、活动预约、志愿服务报名一目了然。通过数字化平台,理论宣讲打破时空限制,文明实践从“一时一地”拓展为“随时随地”。
在这里,文明实践不是一阵风,而是日日新的春风。当理论照进现实,文明的种子便在这方寸之间,生长出无限可能,书写着最动人的民生答卷。
来源:红网
作者:余雅琴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