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李奕潜 通讯员 周茂林 成柳静 长沙报道
培植企业8000余家;
技工贸总收入增速15%,数字经济规模占比位居全市第一;
湖南大数据交易所交易额突破27亿元;
成为全市首批数据标注基地。
2017年前,这里老厂房遍地、人声鼎沸;随后,一场长株潭“绿心”区工业企业退出战役在这块土地打响,2019年底,361家工业企业全部退出,近万名产业工人离开,园区百废待兴。
在踏上新征程的路上,长沙天心经开区背水一战,开始了二次创业。从2022年起,编制产业规划、明确产业定位、空间突围、腾笼换鸟行动等改革创新举措一个接着一个。3年多时间,天心经开区从长沙城南工业集群重镇,一举跻身成为数字产业园区湖南第一梯队;从昔日荒芜的厂房遍地,蜕变为设施完善的综合园区;从单一产业到现代化的产业集群……
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体制活力迸发、产业基础牢靠、创新动能汇聚、产城融合相得益彰的品质之园。产业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一张张靓丽新名片叫响全省,一幅“浓墨重彩”的经开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天心经开区“绿”意盎然。
谋篇布局 构筑“一主一特两高”新生态
区划调整、工业退出、三园合并......很少有园区,像天心经开区一样经历这么多变化。
“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特色不鲜明;园区自身‘负重前行’,还要帮助企业度过转型阵痛期;‘绿心’区域企业项目进入有门槛,园区干部束手无策,被迫‘躺平’。”这是刚到天心经开区就职党工委书记曾红鹰面对的局面。
每一个区域的发展,都先源于宏观上对其的定位规划。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着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既是需求更是使命,天心经开区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这盘棋得破局。
“要破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产业规划,必须重新编制适合园区发展的产业规划。”曾红鹰介绍。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全球化时代,数字经济大潮席卷着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开启新时代经济变革的关键钥匙。一时间,数字经济成为了人们口中热议的话题,长沙天心经开区也迎风而上,把转型的目标瞄准了数字经济。
一次次调研、一次次思考,天心经开区紧抓时代的脉搏,确立了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生物医疗大健康为特色,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一主一特两高”产业体系。这一战略定位,不仅与省市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相契合,更为园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着数字经济和生物医药大健康两条产业链,致力打造中部数据要素大市场流通枢纽和长株潭地区新兴产业增长极,争创全国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区的具体任务,2021年2月,天心经开区提出打造都市型高新数字产业园区。随后,又出台园区数字经济发展5年规划。
如今,天心经开区创新活力奔涌,产业生态四梁八柱搭建完成。
一个数据交易平台、两大算力中心、八大数据中心,吸引了6000余家相关企业集聚,形成了涵盖数据交易、算力支持、软件开发等全方位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中国电信中南智能算力中心和湖南人工智能算力数据中心优势互补,为园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
同时,园区积极布局生物医疗大健康产业,吸引微远基因、卓外医疗等数智医疗领域企业,生物医药企业集聚超过400家,形成了大健康产业研发创新的高地。
随着2023年天心数谷一期竣工投产,以“数字经济”全产业链为核心,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长沙第五谷“天心数谷”诞生了。
天心数谷。
细笔勾勒,描绘“数字生态园区”实景图
从“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年、效能提升年”到 “招商引资年、营商环境优化年”再到“改革创新探索年、产业链建设年”。2022至2024,园区以年刻度,从细节入手,围绕产业链铺排工作计划,对产业发展供需准确把握,成绩一年上一个台阶。
2023年,经开区为抢抓“强省会”战略实施和长株潭都市圈、长沙南部融城片区建设重大机遇,制定实施了争创“八个一流”打好“八大战役”行动方案,为产业发展编排了细则。2024年年初,出台了《长沙天心经济开发区关于开展2024年全员招商“一号行动”暨产业链“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链长+专员+专班+专报”模式,围绕产业集群精准招商。
今日之天心经开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产业生态。党工委、管委会通过一系列举措打造产业上下游生态,厚植创新土壤,静等花开结果……
湖南大数据交易所。
作为全国第五、中部首家、湖南唯一的持牌数据要素市场运营机构,湖南大数据交易所是全国唯一以产业园区赋能运营的数所。湖南大数据交易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像是园区的“引擎”,催生园区转型发展的澎湃之路。
走进湖南大数据交易所,一块颇具未来感的超大显示屏展示着实时交易额。不到两年,湖南大数据交易所已发展数商会员单位745家,上架数据产品5433个,交易额突破27.2亿元的,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湖南首笔数据产品无抵押融资服务、湖南首笔数据资产化入表服务,发布湖南首家省属国企数据产品、湖南首款交通行业数据产品、首款水务行业数据产品、首批区县国企数据产品,上线湖南气象专板、湖南首个区县数据产品交易专区天心数据专区、湖南大数据交易所农业数据交易专区.....2024年湖南大数据交易所交出了一份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聚焦构建产业生态,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上持续发力。精雕细琢,细笔勾勒,随着一批引领型、示范型企业项目的落户,天心经开区成为追“云”逐“数”的产业聚集地,聚合生态圈魅力初现。
2024年,天心经开区围绕产业链开展全员招商,接待、走访、联系客商近300批次,先后赴北上广深等地开展小分队招商32次,吸引了一批高质量项目在产业链上“落地开花”,百度ARM云、中电互联、数据宝、德拓信息、深思考入驻大数据交易所;360全国科创研发总部(长沙)、北峪科技、三昱科技、视源股份等10余家优质企业入驻天心数谷一期。
数据显示,2024年园区招商落地项目43个,且都是主特产业链上重点企业。其中三类500强企业2家,行业百强企业2家;湘商回归项目7个;新引进及培育百万税源企业17家。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确定了一条‘数智融合、软硬兼具、发展与保护协同’的发展之路。”天心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曾红鹰表示,数字经济是一场经济的变革,是具备颠覆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宏观经济的新形态,天心经开区数字生态持续优化,产业平台不断升级,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道路上正在抢滩布局、投资未来。
深化改革 激发园区发展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何以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破除园区发展瓶颈?
园区产业链四梁八柱搭建起来后,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又将目光聚焦到了园区的人。在他们看来,人始终是第一生产力。
聚焦“人”这个核心要素,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园区制定了新一轮人事薪酬、招商机制改革方案,加大对组织、人事、财政等方面改革的支持力度。
“园区的发展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实干,唯有每一位‘园区人’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保持精诚团结、苦干实干的激情和韧劲,才能开新局、谱新篇。”曾红鹰说。
如何把园区干部群众精气神提上来?如何形成“干事者上,不干事者下”的风气?园区的做法是“人才引进激活园区池水、青年干部训练营提升员工综合素质、选树‘战狼型’干部”等人才培养“组合拳”。3年来,引进27名专业人才;连续开办三届青年干部训练营,通过综合素质培养、业务培训、产业课题研究、联点跟踪招商项目和服务企业等实战训练,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养和工作效能;每年开展“闯创干”“战狼型”干部评选活动,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累计选树52名“闯创干”“战狼型”干部;分批次、分岗位推动全员“竞聘上岗”和“以岗定薪”改革,畅通普通员工从初级到中级、高级、主办的晋升渠道,已公开竞选聘用5名主办、20名高级员工。
正如曾红鹰所说,营商环境没有漂亮话,就是把自己当企业的人;把企业的事当自己家的事。“这些年通过改革,干部精气神大幅提升,服务的意识在不断提升,企业的认同感也在不断提升。”
位于天心经开区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生产车间。
在位于天心经开区天心数谷的北峪科技,该企业创始人陈骏正抽空接待来访团队,这几日,他一直忙着与武汉大学某科研团队的技术合作。
“企业从开始对接洽谈到决定签约落地天心经开区,仅用了10天。”提起天心经开区,陈骏满是感激,还没完全落地的时候,园区就已经帮着提前做好了产销对接。“园区内完善的北斗产业配套条件和力度满满的研发奖补政策给了我们满满的获得感。”
自2022年起,天心经开区陆续创新推出了“企业店小二”工作机制,先行先试构建起了“1+2+3+N”的园区智慧信用服务体系,率先在全省构建以园区主导产业为重点的“信用+合同履约”长效监管服务机制;搭建了“天心经开区信易贷”平台;建立了园区企业大数据信用档案,开展了企业信用评级和专项信用辅导;开展“百人联百企”活动等等……一系列举措让园区连续三年在全省省级以上园区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第一。
不日新者必日退。天心经开区人深知,只有保持创新敏感,才能追赶时代的潮流。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不能停,必贴着企业的需求推动。
2024年天心经开区再次出台多项改革“硬举措”。
推行“洽谈即服务、签约即供地、开工即配套、竣工即办证”的“四即”营商环境创新改革,全力提升服务质效。拓展“政务+”融合服务场景,建设线下“金融服务超市”;通过容缺受理、预约上门、线上导办等方式,为园区重大项目开辟受理“绿色通道”……
又一年风雨兼程,又一年开拓奋进。
短短三年间,秉承“快、简、信、全、好、融”的天心经开精神,经开区已重塑产业优势、激活发展新动能,完成了绿心退出后产业园区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转变。站在2025发展的新起点,天心经开区将接续奋发,锚定打造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和数智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发展高地目标,不断绘就高质量发展精彩画卷。
来源:红网
作者:李奕潜
编辑:周昂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