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进民艺馆 感受非遗生活美学的“人间烟火”

门楼.jpg

地道长沙民艺馆就开在人潮熙攘的太平老街上。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周昂 长沙报道

当非遗走进群众生活,沉淀了千年的优秀文化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可感可知。

就在人潮熙攘的太平老街上,一家名为地道长沙民艺馆的场馆,正积极探索着“非遗+”的各种打开方式,让非遗的气象万千化为眼前的精彩纷呈。

“说实话,开馆前很忐忑,不知道这种将吃喝玩乐购与非遗做结合的做法,大家是否愿意买账。”曹杰静是地道长沙民艺馆的店长,她坦言,“一站式”非遗体验模式尚未形成成熟经验,属于边走边摸索。

微信图片_20240920095044.jpg

地道长沙民艺馆是一个集观赏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消费新场景。

在这个600余平方米的空间内,囊括了700余件长沙及20多个城市的非遗民艺作品,和融入国潮元素的文创单品。

在这里,既能品尝墨茉点心局的国潮点心,又能欣赏全国各地的民艺文创,还能体验版画拓印、泥塑上色、掐丝珐琅等非遗项目,这样一个集观赏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消费新场景,新鲜劲儿倍足,在时尚引领的消费浪潮中,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打卡。

“民艺馆于今年8月8日正式开馆,刚好赶上‘暑期消费热’,仅8月份客流量便达到了12万人次,多以家庭为单位。”曹杰静说,正式开馆前还进行了一周的试营业,反响很不错,长沙湘绣、浏阳夏布、金杵面塑等产品一度被卖断货。

长沙面塑.jpg

地道长沙民艺馆囊括了700余件长沙及20多个城市的非遗民艺作品,和融入国潮元素的文创单品。

拓印.jpg

地道长沙民艺馆设有版画拓印等非遗体验区。

二楼布置.jpg

地道长沙民艺馆搭建了一个供全国民间手艺人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

人气值拉满的民艺馆,让原本抱着“非遗是小众爱好”观念的曹杰静有了新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生活,又融入烟火,合理利用下,它就能成为当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被大众所接受。

“我们在选品上,必须满足属于非遗项目、纯手工制作、原创且独特的要求,所以能摆上展柜的既是民艺馆精心挑选的作品,更是手艺人独一无二的心血。”地道长沙民艺馆馆长谢振说,可以将民艺馆看做成一个沟通交流、展现自我的平台,除了非遗传承人,还有更多不知名的民间手艺人,用一双双巧手和一颗颗“匠心”,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

曾有业内专家说过,非遗源自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本身就是常用商品。非遗先天具有市场基因,历史上,非遗的大众化消费群体非常多。

的确,民艺馆的人群覆盖是全年龄段的,每个人都能在这里发现非遗之美。

朱爷爷.jpg

87岁的朱爷爷与场馆布置相得益彰,很是出片。

窗景.jpg

附赠一个拍出美照的小tip:站在地道长沙民艺馆二楼窗口,可以拍摄到老戏台与IFS国金中心“古今同框”的独特景致。

今年87岁的朱爷爷第一次来到民艺馆,便被精致布局所吸引,于是请求店员帮忙拍照。头发斑白、衣着时尚的朱爷爷与场馆布置相得益彰,很是出片。“这里很漂亮,也很有趣,我喜欢这里。”

从山东来远道而来的小邱拉着男朋友来到民艺馆,吃的、玩的、用的、当装饰的……馆内各式各样的非遗文创产品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听完店员的讲解,小邱还来到二楼,想要亲身感受一下版画拓印的乐趣。

海南的曾先生今年刚退休,这次来长沙旅游特意避开了出行高峰期。在民艺馆,他和朋友们逛了许久,临走时还顺手带走了几份伴手礼。“长沙这座城市不光有新潮的一面,还有传统的一面,怪不得大家都喜欢来这里。”

如今,透过这么一个馆,我们似乎能够看到,非遗的活水正借助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媒介,流出博物馆、流出书籍、流出古迹,流进大众视野和日常生活中,让人们拥有了更足的文化自信、定力和底气。

来源:红网

作者:周昂

编辑:彭佩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s.rednet.cn/content/646843/64/1428961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