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退休村书记王再德:“缘”起黄花 “四”贯此生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科进 通讯员 彭丽莉 长沙报道

“你可见屋头萦绕的炊烟,你可见男耕女织的田园; 你可见垂柳亲吻的堤岸,你可见荷盘轻摇的红莲。和是爱的相守,和是情的相连,和在你我的心间……”

15年前,一首以长沙县黄花镇黄龙新村为蓝本的“农村远教片”主题曲《和在心中》在当地广为传唱,这是新世纪以来,老村支书王再德对全村百姓说出的心里话,也是这名“老黄牛”与家乡故土相濡以沫、相辅相成的生动写照。

四次承诺 四十年坚守

1971年,26岁的王再德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的黄龙新村还是黄垅大队,代表大队新晋党员上台发言时,他首次立下对党和全村村民的承诺:扎根农村,服务三农,建设黄垅,兴村富民。

“生在黄垅,缘与一生。我未曾想过要去哪里闯一番事业,只知道要建设好这片生我养我的地方,富足那些朝夕相处的‘身边人’。”回忆起那年握拳宣誓的光荣时刻,王再德眼神中未曾闪现过一丝犹豫,“当时,脑海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兴村富民’,现在想来,这与当下的乡村振兴战略似乎不谋而合,可见无论时代多么进步,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视始终如一。”

1976年,王再德被委任黄垅大队党支部书记,历经五年锤炼,他深刻认识到共产党员以身作则、先做表率的重要意义,也明白了兴村富民非一朝一夕的道理。上任当天,他承诺将坚守岗位,始终若一,努力将黄垅大队办成全省的“先进大队”。

那时的黄垅“种田靠天、用钱靠借、生活靠救济”,年人均收入不足120元。王再德与全村党员群众共同努力,以“摆脱贫困、实现温饱”为目标,立下“十有”任务并为之奋斗。

直到1992年,上级组织调研黄龙新村,当初定下的“十有”已实现大半,村民们也对这位言行如一、尽职尽责的书记赞许有加。面临被提拔,王再德再三推脱,毅然留在了村支书的岗位:“‘生是黄龙人,死是黄龙魂’这是我对村民们许下的第三个承诺。任务一天没完成,我就一天不能离开。”

一晃又是20余年,黄龙新村两委班子也在2014年迎来换届。年近70的王再德因病离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他对党和群众最后的承诺。

不要权,不干预,不摆老资格,不谋求私利。即便离任,王再德依然给自己立下了“新规矩”。在这个前提下,他一如既往地为黄龙新村发挥着光与热。

“我从未后悔当初许下的承诺,即使是40多年后的今天。黄龙新村于我来说已是一种精神,希望它能在黄花这片土地上传承下去,让黄龙这样美好的‘蝶变’在黄花‘遍地开花’。”

四经得名 “黄龙”得腾飞

拄着拐杖走进黄花镇机关大门,一路上,人人都亲切地称他一声“再嗲”。

在老一辈“黄花人”眼中,王再德的确是位值得尊敬的人物。从最初的黄垅大队,到如今的黄龙新村,“黄龙”四得名终得腾飞,这名老书记是全程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王再德上任伊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已吹响,在黄垅大队最醒目的地方,他写下五个大字:建设新农村。直到1984年“摆脱贫困、实现温饱”的目标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实现,“黄垅村”的名字才由此诞生。

“很多人困惑,如今的黄龙新村,‘新’在哪里?‘垅’又为何变‘龙’?其中也有不少故事。”王再德说道。

担任村支书的岁月,村支部一班人组织全村劳动力修建山塘沟渠,拉通村级公路,解决困扰全村多年的干旱和交通问题;“逼”着村民上山植树,消灭2000亩荒山秃岭,将这里装扮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黄垅”彻底告别了贫困。

1988年,在黄花镇党委政府的鼓励支持下,黄垅村与三丰村合并,以“发展产业、兴村富民”为目标,大家相与为一,共同朝着“十变”方向努力,“黄垅新村”也因此得名。

以黄龙银辉镀锌厂为基础,黄垅的村集体经济开始实现扭亏为盈,后来村里又办起了电力线路金具厂等8家企业,年产值达800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400余万元,村获利润400余万元。如今,村级年收入过亿元,98%的农户盖起了楼房,2/3以上的家庭拥有小汽车。

“黄垅离‘土’好腾飞”,有了产业,集体经济只有越来越好。明白了这一道理,在村民的尽数支持下,1998年黄垅新村正式更名“黄龙新村”,“全面发展,实现小康”的目标也成为全村努力的方向。

“黄龙的腾飞并非偶然。”王再德将这份成功归功于党、于黄花、于全体村民,“在黄花这片发展热土上,黄龙只是一个缩影,能参与、见证它的发展,我深感有幸,相信‘科学发展,实现和谐’的目标也终将在这里实现……”

四敢四拼 “新城”终崛起

“听起来感到震撼,若非亲身感受,根本无法相信。”今年9月,获悉黄花镇2023年全国排名的王再德这样说道,“在我们那个年代,‘中部第一镇,全国五十强’只能是梦想,如今这个梦想成了真,我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

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看着黄花镇一步步从“三湘第一”到“中部第一”,从“全国百强”到“全国前五十”,王再德心中的“四感”油然而生。

“水旱双忧、十年九灾,这里曾经是贫穷落后丘陵三乡,百姓连喝水都要去别处‘拖’。智造高地、临空新城,如今的黄花产业兴旺、美丽宜居,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细细分析,王再德看到了“巨变”背后的根由。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各个方针路线皆具引导力、号召力,黄花则有接收力、执行力;新时代的当下,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极具指导力、推动力,黄花则充满贯彻力、创造力。”王再德看来,五区叠加、湖南门户、星城客厅等区位要素皆是“潜力”;坚持党建引领,“新生代”的党委班子、党员干部与11万黄花群众形成合力“四敢四拼”,全面落实“三实四拼五过硬”才是化潜为实,让临空新城真正“腾飞”的根本动力。

“弱势化、边缘化、去作为化、去存在化”“怕被喊、怕人扶、怕宴请、怕讲话”,谈及离任后的生活,王再德用“四化四怕”戏谑自嘲。殊不知今日黄花发展的点点滴滴,他都通过新闻报道了然于胸。

1945年出生,一辈子都在为家乡奋斗,王再德依旧散发着光热:“四次承诺,四十年坚守,我这一生与‘四’字有不解之缘。‘四力相融’‘四敢四拼’,我们都有共同的名字——黄花人。”

来源:红网

作者:胡科进 彭丽莉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s.rednet.cn/content/646755/74/1331147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