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谭忠欣 长沙报道
2022年,已经开始起身离开。再过几天,就是2023年了。每到这个时候,盘点全年似乎成为了一件约定俗成的事情。
回顾这一年,看到长沙工业经济实现逆势稳增、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外贸外资迅猛增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还有那一组组上扬的数据,令人心头暖暖的!
时间站在又一个终点和起点的交接处。
城市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城市的发展也和人的发展一样,把握运势极为重要。长沙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今年也是“强省会”战略实施的开局之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长沙把握机遇的根本逻辑;把城市战略深度契合进国家战略,是长沙把握机遇的基本方法论;积极融入新格局,则是长沙把机遇变现的最大场景。而长沙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有几组耐人寻味的辩证关系。
“稳”与“进”
“稳中求进”是连续多年的经济发展主基调。长沙的“稳中求进”是在进取而不是保守、主动而不是消极、迎难而上而不是畏难退缩中实现的,“稳”与“进”之间相互统一。
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长沙市经济迎难而进,依然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2022年长沙主要经济指标中,工业表现抢眼。
今年以来,长沙主要经济指标中,工业表现亮眼。1-10月长沙市规工增加值增长8.8%,增速位居全国“万亿俱乐部”城市第二。新增百亿级企业7家、百亿级项目5个、规模工业企业300户以上。
从这些工业数据中,我们能看到长沙经济向好发展的信心,说明了长沙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活力。
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三一重工长沙工厂入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灯塔工厂”。星邦智能入选“全球工程机械50强”,长沙成为全球工程机械领域第二个拥有5家以上“50强”企业的城市。入围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公示名单,10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
星邦智能入选“全球机械工程50强”。
世界计算·长沙智谷、邦盛新能源、德赛电池、楚天科技生物医药和生命科学产业园等投资过50亿元项目加快建设,惠科光电、大华股份华中总部、长远锂科新能源、雅士林、大陆电子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内”与“外”
百舸争流、千列竞发、万客来朝……古城长沙,正是因为一艘艘、一列列、一架架满载着货物的轮船、火车、飞机的往来,而呈现出了“双循环”的美丽画卷。
站全球之高,看时代之远。长沙顺应改革大局、对标国际一流、创新工作举措,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为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城市树立了“双循环”的生动范例。
逆势下的长沙外贸出口,化危为机迎来新曙光。2022年,长沙的经济增长突出体现在进出口带动上。1-10月,长沙市进出口总值274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9%,增速位居全国“万亿俱乐部”城市第一。其中,出口2055.2亿元,增长36.6%。
随着中欧班列稳定运行,国际航线密集通航,城市开放能级跃升所带来的获得感到底有多大?这在广大市场主体“身上”不难找到答案。1-10月,长沙外贸实绩企业达到3828家,同比增长超10%。进出口额超100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30余家,超1亿元企业500余家。净增外贸实绩企业300家以上,净增外商投资主体400户以上,贸易伙伴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开放,已经成为长沙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引擎。今年1-10月,长沙实际使用外资30.68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88.3%,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继续保持排名第一,同比增长86.43%,高出全国69个百分点。奔向未来,这股力量还在加码。
中欧班列不断拓展新线路,为长沙扩大朋友圈。
一个个外贸数据背后,我们能看到长沙经济向好发展的潜力。反映长沙本地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步伐提速,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拓展市场。统计数据还显示,长沙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180家。
“破”与“立”
大批传统产业在长沙呈现出耳目一新的玩法,并成为一种普遍态势,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们趋之若鹜——不少人将此归结于长沙人千百年以来骨子里“爱玩”“会玩”“敢玩”的基因,若将这几个显著特点的换一种说法,亦可称之为创新。
一组数据验证了长沙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攀升: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预计将突破660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64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达到800亿元;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前三,率先在全国打造出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站式办理的“长沙样板”,连续两年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潜力城市”。长沙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测评中,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第八,成为创新策源地城市。
国家超算长沙中心“天河”新一代超算系统启动运行。
作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今年长沙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与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等湖南省“四大实验室”全部落户长沙,湘江科学城概念规划获省政府审议通过并启动建设。长沙半导体技术与应用创新研究院、长沙汽车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和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现“破零”,创新平台达1500多家,新增1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总数达11家,位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以科技之刃,破未来之路。长沙聚焦高端创新平台建设,锻造战略科技力量“国家队”,相继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湖南)、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平台。全市各级各类创新平台达到1754家,其中国家级112家。
“破立并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长沙启动市级自然科学基金,累计投入近亿元支持近千个基础研究项目,引导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共有119项成果获国家、省自然科学进步奖。
形成“揭榜挂帅”项目、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有效衔接的技术攻关链条。近三年累计实施“揭榜挂帅”项目、科技重大专项71项,重点研发计划1600余项,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
湘江鲲鹏打造自主安全计算机平面。
先进成果竞相涌现。天河3号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稻、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等成果领跑全球;工程机械、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进入“国家队”;首创鲲鹏CPU、飞腾CPU,麒麟系统生态“两芯一生态”体系。
长沙持续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梯队,高企、科企年均净增1000家左右,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
从这些科创数据中,我们能看到长沙经济向好发展的前景。
“加”与“减”
减少办事流程,提升办事效率,增加更多便利和优惠……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背后,是长沙立足“创新突破”的使命与担当。
长沙全力打造营商环境3.0版,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保障、支持和服务。长沙在全国工商联发布2022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主要调查结论中排名第六位,较去年提升3位,居中西部第一。
长沙构筑营商环境的“高地”。
一直以来,长沙在营商环境建设上始终坚持“刀刃向内”,着力做“减法”,全面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围绕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向区县(市)、园区下放市本级行政权力共计526项,34个事项下沉到街道、村(社区)办理;赋予园区全链条闭环管理权限168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权限全链条下放到位;梳理240件实现在园区“一件事一次办”事项。
建设“无证明城市”,26类电子证照实现办事免提交,41类电子证照可以实时调用,5000多项政务服务实现“减证办”“免证办”。
审批做“减法”,服务则要做“加法”。长沙把优质服务作为提升营商环境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从年头到年尾,为企服务始终如一!倾听市场主体的声音,政策的“篝火”越燃越旺!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制度,每名市级领导联系2-3家民营企业、商会,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组织民营企业家列席市委全会及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率先在中部省会城市设立“企业家日”,选聘200名营商环境监督员,设立400家营商环境监测点并完善配套制度;设立“政企通”民营企业服务平台,创新开展12345领导接听日活动,实行“受理、交办、督办、反馈、考核”一站式服务。服务长效化。组建4000多人的企业服务专员队伍、选派7287名联企干部,开展“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累计走访企业2万余家,解决问题1.2万余个。
加得到位,才能减得有效。在“放管服”改革中,放就意味着减,体现“减”的价值和意义。减环节、减时间、减成本,就是在扩容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效率上做加法。给市场主体减负松绑,就要给职能部门加担子加责任,激发市场公平竞争活力。
截至11月底,全市市场主体达154.9万户,其中企业58万户,同比分别增长15%、17.8%,新设企业增速在中部省会排名第二,在万亿俱乐部相近7个城市中排名第一。
2022年长沙一路逆势突围。
城市在发展,记忆在不断存档,在城市的新旧结合间,总能发现岁月的影子。
2023,揣着新的梦想,迈入新的一年,愿明天,越来越幸福;愿长沙,越来越美好;愿你、你爱的人、你恋的城都能蒸蒸日上!
来源:红网
作者:谭忠欣
编辑:韩阳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