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灵相和他养殖的青阳湖大闸蟹。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龚再蓉 长沙报道
西风响,蟹脚痒。近段时间,在宁乡市黄材镇石狮庵村,库区移民姜灵相终于迎来了他近期最为期盼的事——气温出现大幅下降。只有气候回归正常,他所养殖的40亩青阳湖大闸蟹才会真正成熟而黄满膏肥。作为宁乡规模养蟹第一人,这位库区移民养殖大闸蟹已有八年,经历了不少坎坷挫折,收获了诸多成功喜悦。各级库区移民事务管理部门和当地镇村所给予的持续扶持措施,是他挺过困境走向成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关键助力。
查看大闸蟹生长情况。
电商卖蟹觅得新商机
石狮村属重点移民村,目前有库区移民750多人。长期以来,市水利技术服务中心和省、长沙市库区移民事务管理部门坚持抓住关键人员和特色项目,大力度扶持该村移民产业发展促当地移民增收致富。姜灵相养蟹,始于2016年。当时,他正在做电商,并在长沙城区开了门店。养蟹之前,他卖了6年阳澄湖大闸蟹。那段时间,他每年要到阳澄湖去两三次,实地了解阳澄湖大闸蟹的相关情况。在当地,他长期接触的蟹农有5户,每户养殖水面在40亩至100亩不等。
销售大闸蟹,让姜灵相获得了不错的收益,更让他找准了另一个商机——品牌大闸蟹的养殖效益相当可观。“阳澄湖大闸蟹的市场价格是普通大闸蟹的两三倍,年亩产值可达四五万元。”他想,石狮庵村处于黄材水库大坝附近,利用黄材水库的优质水资源养殖大闸蟹,肯定能培育特色品牌。阳澄湖大闸蟹养殖面积在逐年缩减,腾出了一定的市场空间,更令他下定了在石狮庵养蟹的决心。
怀揣新的创业梦想,姜灵相加强与行家里手交流,为自己养殖大闸蟹作好准备。他还多次专程到湖北,现场向当地蟹农取经,在行业内交了不少朋友。2016年3月中旬,他在石狮庵村放养了头批大闸蟹苗。“其实那年已经过了季节,湖北的一些朋友都建议我等到第二年再养。”回忆当时的情景,姜灵相介绍,大闸蟹放苗的最佳时间在春节前,到3月份一般都已蜕了头次壳。当时,他压不住自己心头的创业激情,决定抢时间早养一年。
养蟹第二年遭遇天灾
姜灵相处于一个移民之家,自己与父母都是黄材水库库区移民,妻子则是湘乡一个水库的库区移民。20岁时,他离开石狮庵村进城创业,当过业务员,开过公司,做过电商。养殖大闸蟹的头一年多时间内,他也是绝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城内经营电商业务。一路打拼,其事业有成,经济收入颇丰。
2016年3月初,姜灵相在石狮庵村流转的40亩土地正式到位。他立即请来4台挖机,花6天时间将蟹塘建好,到湖北买来水藻种下,并建了一个10多吨的冻库存放饵料。3月中旬,选择降温的天气,他邀上一位亲戚轮流驾车,从阳澄湖买回7万多只蟹苗放入蟹塘中,去时跑了15个钟头,回时跑了17个钟头。之后,由家人抓好日常管理。10月份,3万多只成蟹上市销售,收入28万多元。
头年蟹苗晚放了两个多月,依然获得了可观的效益,使姜灵相有了更强的“蟹动力”。除杂、护堤、晒塘、种藻……及早做好了第二年养蟹的准备工作。2017年元月,他来到上海崇明岛,买回10万多只蟹苗,赶在春节前放入塘中。同时,他还以6万年薪从湖北请来一位蟹农负责现场管理。这些举措,成效立竿见影。塘中的大闸蟹,至6月底,单个体重普遍达到了一两多。
正当姜灵相心怀无限憧憬时,一场天灾突然而至。2017年7月初的洪灾,给他刚起步的大闸蟹养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短短几天时间,塘中的蟹跑了三分之一。接下来,是蟹塘中的水连续一个多月呈浑浊状态。“大闸蟹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那一个多月内,没跑的蟹又死掉了不少,侥幸存活下来的也基本不进食。”姜灵相的父亲说,遭遇洪灾之后的一个多月内,儿子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几经折腾,当年上市的成蟹,数量少、规模小、价格低,令姜灵相一下亏了10多万元。
姜灵相力争明年大闸蟹的亩产量达到150公斤。
多方助力蟹农获突破
“长期在外,心头对家乡和农业总有一种浓浓的情结。”姜灵相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投身农业产业,推动家乡发展,是极有意义且前景广阔的选择。大闸蟹养殖遭受巨大挫折,进一步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这一情结。洪灾之后,他把长沙城区的门店转让,毅然回到石狮庵村当蟹农。
对于姜灵湘的这一特色产业,黄材镇和石狮庵村给予了大力支持。土地流转过程中,镇村干部走家串户做了大量协调工作。遭遇洪灾后,镇村干部多次上门,就如何降低损失、产业发展调整等进行探讨,为了鼓劲加油。姜灵相很快推出新举措,在加强蟹塘管理的同时,在大闸蟹养殖基地附近建了一处农家乐,借炭河古城开门纳客之机延伸产业链。为此,他带着厨师专程到产地学习大闸蟹烹饪技术,以香辣、清蒸口味为主,在自己的农家乐力推大闸蟹,很快受到了食客们的广泛青睐。
回村后,姜灵相加强了与外地同行、科研院校专家的交流,并在实践中勤钻勤探索,养蟹水平快速提升。大闸蟹必须生活在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中,除了让从黄材水库而来的新水不断注入蟹塘外,他还将蟹塘种植的水藻增至三种,分别为伊乐藻、苦藻和轮叶黑藻。前者在气温低时生长,后两者则适应高温季节,如此组合,全过程为蟹提供植物性饵料,并更好地净化水质和给水体增氧。每天晚上,他都会在晚餐后和12点左右仔细巡塘两次,其父亲则在天快亮时再巡一次,及时发现并解决防护网破损、蟹塘缺氧、鼠害等问题。就这样,日常管理更加到位,养殖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其大闸蟹养殖迎来新发展。2019年,他养殖销售成蟹近4000公斤,实现纯利润16万多元。
多年来,姜灵相的产业持续享受着移民事务管理部门的帮扶。“涉及到很多方面,所起的作用十分明显。”他说,宁乡市水利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多次主动上门服务,带来政策支持、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并邀请省市移民事务部门领导专家现场调研指导,帮忙解决实际问题。今年,该中心为其提供了25万元的移民产业扶持资金。利用这些资金,姜灵相对部分蟹塘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完善了蟹塘布局和进水设施,添置了专用增氧设备,并首次引进优良品种大母本蟹苗。他还从湖区买回6吨多螺蛳投入塘中,进一步净化水质,为蟹提供动物性饵料。这些措施,在提高亩产、提升养殖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产融合做大蟹产业
蟹出须有名。姜灵相给自己养殖的大闸蟹注册了一个响亮的商标——青阳湖大闸蟹,已就送样检测申请绿色产品认证,并成立了长沙河之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姜灵相坚持走多产融合之路,在重点推进青阳湖大闸蟹产业的同时,发展其他种养业。在蟹塘附近,他已建成乌梅、黄桃、葡萄等水果种植基地近50亩,小龙虾、鳜鱼、四大家鱼养殖基地40多亩,部分拓展到相邻的黄材村。今年,其种养基地产值预计可超过110万元。
这一移民产业的不断壮大,不但为姜灵相一家4口库区移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在带动当地其他库区移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展现出了越来越大的辐射能力。种养基地所流转的土地,有80多亩来自于库区移民户,每年支付租金4万多元。近几年,附近库区移民通过到该种养基地做事,每年领取工资10万元左右。去年,基地开始套养鱼苗。去年冬天,姜灵相将4000多尾鲢、鳙鱼苗免费提供给8户库区移民。养殖一年后,这些鱼预计可为他们增收2万多元。今年冬天,姜灵相准备进一步扩大范围,为当地其他移民免费提供鲢、鳙鱼苗1万多尾。
在江苏等地,大闸蟹的年亩产量普遍可达到200多公斤,而姜灵相的青阳湖大闸蟹平均亩产量目前还不到100公斤。这个不小的差距,令他意识到自己的产业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市水利技术服务中心的大力推荐下,今年8月,青阳湖大闸蟹多产融合项目成功获批省级移民产业示范项目,获项目资金160万元。项目将打造以青阳湖大闸蟹养殖为主、果树种植和休闲旅游为辅的多产融合示范基地。大闸蟹养殖方面,在改造现有基地的同时,建成80亩标准化大闸蟹养殖基地,并采取“企业+农户”的模式,采取开展免费技术指导等措施,推广青阳湖大闸蟹养殖。
“味道鲜美,品质一流,已获得了大量消费者的认同。”如今,打造青阳湖大闸蟹特色品牌,姜灵相信心更足、动力更强。他表示,将全力民赴把项目实施好,力争明年大闸蟹的亩产量达到150公斤。青阳湖大闸蟹多产融合这一省级移民产业示范项目,将在明年6月完成建设并接受竣工验收。该项目还构建了一个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深度激发推进合力。项目实施的前五年按每年9.6万元的标准分红给村集体和库区移民,其中石狮庵村和黄材村每年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83万元,两村库区移民每年可增加收入5.77万元。之后,分红总额每年增加1万元,并按相应比例分给两村的村集体和库区移民。
来源:红网
作者:龚再蓉
编辑:彭佩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