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历史步道串起老长沙记忆

历史步道沿线的20多条历史街巷各有特色。图为华灯初上的县正街,散发着老长沙的气息。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

  长沙晚报记者 徐辉 邬伟 陈焕明 任波

  一条悠长的历史步道,串起一段段老长沙记忆。

  “这条历史步道修好了,既保留下老城区历史文脉,也让我们能找到‘回家的路’。”前不久,开福区西园北里来了49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老街上晚清时期著名建筑“西园”的主人龙氏家族的后人。看到西园北里的变化,龙家后人赞不绝口,并赋诗曰:“西园庭院已逝,北里老街出奇。喜见春景葳蕤,寄情故土难离。”

  让龙家后人点赞的西园北里是今年长沙首条正式对外开放的历史步道。560米长的老街两侧是翠竹、白墙、黛瓦,中间一条麻石路蜿蜒曲折。西园北里属于长沙六大公馆群聚集区之一的历史文化街区,在悠长的小巷两侧,共有7处不可移动文物。

  留存历史印记,守护城市灵魂。按照规划,长沙未来将建成总长约64公里的历史文化步道,串联起老城区的“历史遗珠”,编织成老长沙的“记忆地图”,将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旅游景观连在一起,形成长沙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和休闲旅游品牌。

  小巷蝶变

  留下原住民,保存历史记忆,让百姓更宜居

  “狭窄的过道,破旧的房屋,电线如蜘蛛网一般交织在一起……”在西园北里生活了60多年的袁兴国老人说起以前的居住环境就摇头叹息。

  去年,西园北里启动历史步道有机更新改造,这对生活在巷内的100多户居民来说可是一件“大事”。西园社区党委书记程蓉告诉记者,在项目立项之初,就充分尊重民意,多次召集全体居民开会征求意见。“通过投票表决,最终居民支持率在95%以上。”程蓉说。

  “通过历史步道建设推动老旧社区改造,保留原住民,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将宜居作为改造的第一要务。”开福区副区长蒋君告诉记者,这期间,居民们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比如安装路灯、安排晾晒衣服的公共场所等。“这些意见在改造过程中绝大多数被采纳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园北里的改造实行的是自愿拆迁模式。“按原计划,我们需要对15户居民的房屋进行拆迁,经过居民自主决策,最终只拆了4户。”开福区工务局市政项目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西园北里历史步道规划建设以古朴、沧桑、协调、静谧为主题,以尊重历史文化、再现历史厚重感、打造“留住长沙记忆的历史街巷”为准则。如今,“左公祠”“黄埔长沙同学会旧址”“李觉公馆”……这些历史人文景点,正一一呈现在人们眼前。

  建设历史步道的同时,社区对街巷脉络进行了完善,街巷两旁建筑也进行了整体改造——屋面采用仿古筒瓦、立面采用青砖和石漆,老街面貌焕然一新。居民解雪兰告诉记者,她从小在西园北里长大,出嫁后搬到了其他地方,现在看到居住环境改善了,她和老公决定搬回来住。“老街巷老邻居老感情,舍不得。”解雪兰说。

  今年农历三月初三,西园北里街坊邻里聚拢在一起,同做同吃荠菜煮鸡蛋,300个鸡蛋被一扫而光。“味道好,美到心里去了!”居民付淑媛告诉记者,社区每个月都会举办邻里活动,现在邻里关系更和谐了,大家也更加爱护社区这个大家庭了。

  成网成环

  三年内建成历史文化步道64公里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

  长沙城区一方面留下了大量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遗存,另一方面存在着环境破旧、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步行道狭窄、行人过路设施欠缺等突出问题。

  如何既解决好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又满足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诉求?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坚定的抉择:通过历史步道建设,带动步道沿线及周边街道的有机更新,推动老城区环境与功能的综合提升。

  何谓历史步道?历史步道是通过规划的手段,整合多个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把旧有的街道、街区、建筑等历史资源点通过步道的形式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系统及步行旅游系统。其概念最早来自Phil Lewis 1964年提出的美国威斯康辛州规划的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步道。日本东京对城市历史步道也进行了完整的规划,并将其列入了“东京都21世纪长期规划”。

  前年,由市城乡规划局编制的《长沙市历史步道规划设计》正式获批,拟通过历史步道串联起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主要历史资源点,构建网络化步道系统,打造国内首条历史步道,成为长沙城市记忆的名片。

  “长沙之所以提出要建历史步道,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城街巷,延续古城文脉。”市城乡规划局规划研究室主任陈群元告诉记者,建设历史步道,就是想打造长沙的一个慢生活区,用历史步道串起一座城的老街,留下老长沙记忆。

  根据规划,长沙历史步道范围西至湘江中路、东至芙蓉路、北至三一大道、南至白沙路,南北长约6.4公里,东西宽约1.7公里,包括整个长沙历史城区范围,经过毛家桥巷、油铺街、三角塘巷、西园北里、潮宗街、太平街、西文庙坪等20多条历史街巷。

  千年古刹开福寺,潮宗街金九活动旧址、民国旅社及戏台,太平街贾谊故居、乾益升粮栈旧址、利生盐号旧址,西文庙坪“道冠古今”牌坊,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一个个历史遗存犹如一粒粒璀璨珍珠点缀在老城区,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而按照长沙正全力推进的城市有机更新及“一圈两场三道”工作,3年内,长沙将建成历史文化步道64公里,其中今年将建成20.8公里。

  实施路径

  保留老城区原真性,激发创新活力

  “长沙历史步道建设将遵循历史原真性,以保护、复原为主;以现状保留、改造提升和结合棚改三种改造方式进行。”陈群元介绍,历史步道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不少难题。比如一些节点衔接的问题,是修地下通道还是修人行天桥,怎样保证市民过街安全;比如资金的问题,历史步道建设前期需要资金周转,后期需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丰富资金来源。

  而作为长沙第一条历史步道,西园北里的改造无疑是成功的,但也有不少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街巷保留了一些历史人文景点,但居民家里还缺少留得住游客的老长沙内涵与味道。”记者在西园北里采访时,正遇上蒋君在做“通过居民自筹资金、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进一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入户调研。他坦言,目前部分居民的居住条件离宜居还有距离,更缺少留得住游客的人文内涵。

  而家住左局街的雷玉云老人特意到西园北里感受了一番后,他提出了疑惑:“我记得原本这条老街的基本色调是民国时期红砖的颜色,大气又醒目,为什么现在变得以黑、灰为主了呢?”雷老认为,老街巷的有机更新应当尽可能保留原汁原味,包括色调。

  建设历史步道,首先要做好与城市有机更新的结合文章。湖南大学教授柳肃认为,长沙要通过历史步道建设与老旧社区改造的结合,引导历史步道周边人居环境、城市功能、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更新。一方面要构建历史老城区的步道系统,打造“宜居宜行”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讲述好“老长沙故事”,展现“老长沙味道”。既满足本地居民日常出行需求,又满足游人体验老长沙风情的旅游休闲需求。

  建设历史步道,要将保留原真性,突出特色化定位,少点仿古做旧作为核心。“历史步道沿线的20多条历史街巷各有特色,可以在改造中展现各自的精彩。”坡子街街道工委委员陈实认为,以精品餐饮、文玩字画为特色的太平街、都正街、马益顺巷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历史街巷也来“依葫芦画瓢”。如果多了泛了,就会陷入“千街一面”的怪圈。

  湖湘文史专家陈先枢参与了历史步道规划设计稿的评审工作。他觉得这项规划的一个突出优点,就是强调充分保留现有的道路资源和街区风貌,而非“修旧如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演化的肌理,保证历史风物的原貌,保留住老长沙的‘烟火气’。”

  宜居优先,突出功能性改造,激化创新的活力,这是记者采访中听到的一个共同的呼声。以历史步道建设为引领,推进历史建筑修缮保护、社区文化展示、街巷肌理梳理、便民设施完善、旅游标识设置、环境景观美化等,这是历史步道建设的关键内容。“在建设历史步道中既要实现通勤、游憩、观光等功能,又可以一并改造修缮老旧社区和居民老房子。”柳肃说。

  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拓展城市的发展活力,历史步道沿线老旧城区的改造,除了要保护好历史文化,更要让所有人能投身到老街的文化建设之中。文史专家杨锡贵建议,可以让文化名人参与街区共同复兴和老街文化展示,搭好平台吸引年轻人来老街进行创作和展示,开展文化创意系列活动等,既能丰富老街生活,又能让历史文化老街更具创新的活力。

  随着西园北里的开放,长沙历史步道建设正迈开大步。今年,开福区将启动实施潮宗街段和开福寺千年古刹主题段历史步道建设;芙蓉区将启动白果园、化龙池历史步道建设;天心区将全面提质太平街北段及书院路南段,增加节点景观,串成“历史长廊”。

  可以想象,未来几年,当人们沿着历史步道走过一片片历史风貌区、一条条古街老巷、一座座传统建筑,就像穿越一条千年的“时空隧道”,将深深感受到长沙这座城市的文明变迁和文化魅力!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徐辉 邬伟 陈焕明 任波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