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酒!小钵子甜酒!甜酒糯米粉子”、“月亮粑粑 肚里坐个爹爹”……5月3日上午10点,73岁的老湘剧演员伍仁斌把吆喝声带进了长沙岳麓区岳北小区的华龙幼稚园,20多个小朋友在伍老师的领唱下,吆喝起来像模像样。
伍仁斌说,老长沙的这些叫卖吆喝声作为传统文化,既能够勾起儿时童趣记忆,又映射出时代的发展轨迹。50年来,他收集的各类吆喝声涉及60多个行业。如今,他想出版长沙吆喝声书籍,申报市级非遗文化,将这些老吆喝声世代传承下去。
结缘修鞋匠,吆喝在民间
“我12岁开始学徒湘剧,后来剧组排演《红灯记》,我演里面一个修皮鞋瞎吆喝的小角色,这一吆喝起来就是一辈子。”伍仁斌说,上世纪60年代《红灯记》中的小鞋匠开启了他的“吆喝生涯”。
伍仁斌回忆,最初排演时,他饰演的小修鞋匠并没被剧团领导认可,被评价为不真实、缺少味道。不服输的他利用休息时间,在老长沙大街小巷寻访了五六名专业修鞋匠,向老师傅们讨教如何吆喝“修皮鞋、套鞋”。谦逊认真的态度加上出众的嗓音,让他很快掌握到窍门,最后他扮演的小角色博得满堂彩。尝到甜头的伍仁斌悟出艺术来源于生活,一有时间便向民间吆喝艺人拜师学艺。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老长沙的吆喝声已鲜有耳闻。伍仁斌在与同学在太平老街游玩时,同学们纷纷感叹老城缺了点东西。“小钵子甜酒啊,甜酒糯米粉子!”伍仁斌突然的一声吆喝,让同学们惊叹,纷纷回忆起旧时记忆,“伍伢子,你这声喊出了味道啦。”
伍仁斌认为高手在民间,他的很多经典的吆喝声都是从市井中经营小买卖的老艺人口中学会的。他说:“只有怀着尊重和传承的心态,才能将那些老吆喝声口口相传。”
2000年,湖南经视电视台《越策越开心》栏目推出“吆喝王”的嘉宾表演,伍仁斌技惊四座。
吆喝声串起时代旋律
伍仁斌说,50年来收集的60余种吆喝声反映出时代发展的轨迹,“不同的吆喝声见证了不同时代的主旋律。”
上世纪50年代,街头巷头到处都在收破铜烂铁,当时大背景是抗美援朝战争年代,军需钢材急缺。
60年代,“收旧书报纸啦”的声响回荡在街头巷尾。文化大革命后,学习知识成为社会主潮流。同时,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买卖证券、粮票、糖票”的吆喝声也在商贩口中流传。
进入70年代,“收啤酒瓶子”的吆喝声成为新旋律。
80年代后生活富裕,“乌龟甲鱼壳卖的钱”渐渐流行起来。
90年代至今,“收旧电冰箱、电视、电脑、麻将机”则占据了主流。
■记者 张洋银
心愿
让吆喝声世代流传下去
伍仁斌说,“吆喝声是咱老百姓的根,值得世代流传下去。做人不能忘记过去,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更扎实。”年过七旬的他今年已向长沙市申报吆喝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他希望组建一个吆喝大合唱队伍,更接地气地将个人与集体吆喝声融合,让更多晚辈感受、体味吆喝声的魅力。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张洋银
编辑:唐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