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湘博“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策划与特色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是湖南省博物馆第一个反映湖南区域文明发展进程的通史性基本陈列,也是新湘博的重要标志之一。郭立亮 摄

陈列注重内容、艺术、教育、公众服务一体化设计。图为湖南地形沙盘,它单独给予相对独立空间,沙盘前留出较大空间,不仅满足教育人员带领团队观看地形模型、自然生态演变视频,还专门为教育员设计了动态演示操控IPAD。

为丰富陈列的展品展示,除广泛筛选馆藏藏品之外,湘博还采取了借调省内各文博单位文物标本、主动征集、切割考古遗址遗迹等多种措施。图为从考古遗址切割的唐代砖井复原。

“皿而全”铜方罍是商周时期的酒器代表,具有浓厚的湖南区域特色。整个陈列“湘味”十足,颇有湖湘文化的集大成之势。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项目组

  大美新湖南,“鼎盛”新湘博。

  2017年11月,湖南省博物馆历经五载砥砺,新馆“鼎盛洞庭”宣告落成。

  这座象征湖南历史文化的至高殿堂,以崭新面貌诉说着湖湘风采。其中备受瞩目的,是湘博全新打造的“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它包罗三湘万象,俯拾万年经典。它的推出,凝聚着湘博人多年的心血,蕴含着当代湖湘的历史传承。

  且看万年湖湘,如何尽藏一室。

  新馆新陈列 大美大传承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的诞生

  上世纪末竣工,2003年对外开放的湖南省博物馆陈列大楼,设五个常设展:马王堆汉墓陈列、馆藏书法(绘画)陈列、馆藏青铜陈列、湖南名窑陶瓷陈列、湖南十大考古发现陈列。受面积所限,因没有一个反映区域历史文明的综合展而成缺憾,为此,这轮改扩建需有一个区域文明展成为各方共识。

  向社会推出一个能够反映湖南区域文明发展进程的通史性基本陈列,是我们的使命。

  基本陈列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则取决于其策划理念是否符合当下时代需求,主题思想是否提炼得准确到位。

  我们认为,湖南的历史文化,就是“湖南人”自身创造湖南区域历史、积累湖南区域文明的过程。只有围绕“湖南人”为展示核心,历史和文明才有灵魂与内涵,才能成为本地区乡情宣传、教育的平台,才能成为外地游客系统了解湖南地区历史文化的窗口,才能起到传承历史、启迪当下的作用。

  通过充分讨论与论证,我们确定了本陈列的主题思想:大胆借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用博物馆学专业语言和表现手法,以古今“湖南人”为脉络,在中国大时空背景下,检索湖南历史文化历程的重要节点,勾勒区域文明的发展轮廓,以第一人称视角解读湖南人在这块神奇土地上为获取生活资源而发生的人与自然的互动演绎。在此基础上,提炼几千年凝结的精神内核,揭秘湖南近现代人才井喷现象,达到提升湖南人的自豪感与爱国爱家乡的目的。

  湘博新馆的两大基本陈列之一“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由此诞生。

  看珍看奇看历史

  见人见物见精神

  ——陈列五大板块构成

  本陈列围绕主题思想,从“湖南人”第一人称的自身来展示湖南的历史与文化,“家园”、“我从哪里来”、“洞庭鱼米乡”、“生活的足迹”、“湘魂”。

  五部分层层递进,彼此融为一体,十分自然地做到展览要“见人见物见精神”的目的。

  第一部分“家园”,分别从地形地貌的演变、动植物的变迁与历史沿革三单元展示湖南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发展轮廓,相当于整个展览的序厅,为后面四部分展示内容提供一个特定的地域空间与时空背景。

  第二部分“我从哪里来”,则揭示了现代湖南人以及民族结构和分布,是如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同时这也见证了整个中国历史发展与民族融合的过程。该部分一是通过历代出土文物、史志记载和族谱等资料,从历史学的角度来阐释湖南人的来源和变迁;二是通过民族特色实物、方言、口述史、DNA检测、图表等内容,对当今湖南人的来源往上溯源。

  第三部分“洞庭鱼米乡”,主要分为稻之源、稻之兴、天下粮仓三个单元,来展示湖南有着适宜农作物种植与生长的自然条件优势,后伴随湖区、山地的进一步开发,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品种、水利工程等逐步增加,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一度成为“天下粮仓”。也讲述了湖南人从采集野生稻变成人工栽培稻,湖南人在解决中国农业大国人口吃饭问题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湖南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与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的过程。

  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以时间顺序,共分为6个大时段,展示方式上整体把握统一性,每一单元都以历代中国地图中湖南区域的变化为时代背景,展品进行有机组合,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湖南人的生活片段。主要分为:“青铜时代的南方礼乐”、“湘楚风情”、“大一统下的小农家居”、“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风尚”、“重心南移后的品质生活”、“从宗族社会到近代化”。

  第五部分“湘魂”,主要集中展示湖南人的精神面貌,是整个展览的升华部分。这一部分展示方式与大多数博物馆不同,展览并不是讲述近现代革命史,而是强调湖南人的精气神,以人带史。展品选择侧重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精英人物的精神气质,并利用经典提气话语作为辅线贯穿始终。主要由“忧乐观的濡化”、“书院教育的传承”、“百折不挠的家国情怀”、“敢教日月换新天”四个单元组成。

  重教育重服务 显创新显湘味

  ——“湖南人”陈列的设计理念和特色

  这次基本陈列策划,我们依然坚持多年来一体化设计的理念,艺术设计人员、教育人员始终参与策划过程,注重文物组合与解读,强调以文物说话,反对主观臆造场景设计。

  ■内容、艺术、教育、公众服务一体化设计:

  目前在展线上共设置了16个教育活动项目,结合移动小推车、多媒体设备等,可以配合展览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例如,湖南地形沙盘单独给予相对独立空间,沙盘前留出较大空间,不仅满足教育人员带领团队观看地形模型、自然生态演变视频,还专门为教育员设计了动态演示操控IPAD。在“民族大家庭”后面,单独设置独立空间,借助互动魔墙,集各民族分布图、笑脸、方言、DNA、视频等于一体,既考虑可多人同时互动不相干扰,又考虑了成人与青少年儿童身高问题。

  展柜设计,除了注意材质的选择、风格的协调性、密封性之外,对展柜的空间与造型基本按照展品组合的体积需求设计展柜,部分展柜还考虑要满足学生教育活动的需求,展柜边角处理考虑特殊观众的人身安全性等。

  托台支架设计除了注意支架的材质选择与造型要保证文物安全之外,针对不同文物设计不同支架造型,注重支架的艺术性与展品的协调性;同时支架还起到辅助解释文物使用功能的作用。

  灯光设计上,在遵守常规原则前提下,首先灯光设计团队根据展览内容、艺术设计与文物保护的要求,对整个展厅进行了光需求的定位与规划,如展厅的前三个单元为一个相对独立空间,灯光相对较明亮,营造出唯美、朦胧、灵秀的效果;中间生活的足迹部分,光照度相对暗一点,营造出朴实温馨的氛围;后面湘魂展厅,灯光相对最亮一些,用于调动观众的情绪。重点文物,则会采取针对性灯光设计,例如皿方罍,为了让观众感受器型的高大、纹饰的精美,采取展柜外顶部打射灯、柜内底部打辅灯,同时在底部周边增强光线,既可以营造相对独立的空间,又可以消除投射到地面的杂乱的影子。

  ■丰富展品选择:

  在展品选择上,注意以服务陈列主题思想为前提,挑选范围包括可移动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广泛筛选馆藏藏品之外,为弥补馆藏不足,采取了借调省内各文博单位文物标本、主动征集、切割考古遗址遗迹等多种措施,以达到展示目的。

  ■坚守真实性原则,杜绝人为臆造场景:

  例如,地质层标本复原,为切割的七次地壳运动在湖南留下的地质层,诠释湖南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湖南历史发展脉络,利用从长沙东牌楼考古工地整体切割的从战国时期到文夕大火文化堆积层等,与各时代重要文物相互组合为有力物证。

  为了更好体现湖南人工栽培稻的成就与事实,除了各遗址发现的水稻标本外,结合从澧阳平原切割的水稻田、田埂、犁痕、灌溉水沟遗迹,共同展示湖南的稻作文明,说明人工栽培稻使人们的生活向定居生活迈进。还有从东牌楼考古工地切割的汉代陶圈井复原、魏晋路面复原、唐代砖井复原、宋代水池复原、明代藩王府城墙砖复原,以及对湘西因修水库迁移的一栋即将淹没的清代老民居进行复原,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考古遗址、遗迹的真实再现。

  ■突出湖南地方文化的“湘味”:

  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来看,先秦文化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而自秦汉大一统之后,文化日趋同化,为了避免与全国各地雷同,我们做了特殊的展示策划,尤其在“生活的足迹”部分,每一大时段均以湖南行政区域的变化作时空背景,组合摆放不同时期具有湖南区域特色的展品,辅助背景图重点诠释文物在当时社会生活场景的实用功能;每一组文物之间留出一定空间,清晰交代展品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反映湖南地区人们的生活片段。

  例如,商周时期,以青铜器为主,分为食器、酒器、乐器三个组合,分别以人面鼎、皿方罍与大铙起领,突出湖南青铜器的地域特色。秦汉时期,以滑石器制作的各类生活用器组合,滑石器具也是湖南汉墓的一大特色。

  ■强调“寓教润无声”:

  这一策展理念贯穿整个陈列,尤其是对近现代历史文化的策划时,抛开传统红色革命方式,注重人物的精神气质对当下的启示作用。

  人物选择注重代表性,从炎舜、屈贾,到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湖南仁人志士,从单人到群体;展品选择能够反映人物精神面貌的文物进行组合陈列,目的在于不仅展现湖南人精神的形成过程,更能体现湖南人从古至今,尤其近百年来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勇敢、血性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巨大教育意义。

  ■用最新DNA研究成果研究湖南族群演变:

  国际上考古学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大量借助自然科学的手段,其中就包括古代DNA的研究。随着世界人种基因图谱的数据日益充实、完善,为现代人类起源和迁移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证据,使得中国人群的多样性结构逐渐明晰,形成了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湖南现有的民族结构是各世居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外来移民相互融合逐步形成的。本部分除了借助发掘出土的文物、史志记载和相关的族谱等资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阐释湖南人的来源和变迁外,我们还利用通过采集当今湖南各地、各民族的DNA,把检测结果与中国人种基因图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好印证了湖南人群具有世居各族原基因成分以及外来移民基因又融入的成分,较好地诠释、回答了湖南人群的来源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本陈列尾厅醒目的标语,目的希望能够给观众、给当下的湖南人以启示与思考,暗示今天的人们仍需要秉承湖南人的精神,为建设美好的明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奋斗。

  而这句话,对我们文博人也同样适用。原创陈列展览的策划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法则可循,深入研究、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满足当下观众需求,是我们文博人的共同追求,更是湘博人多年来自我要求的奋斗目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湖南省博物馆提供湖南省博物馆 李建毛 王树金 执笔)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建毛 王树金

编辑:唐飞飞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