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长沙5月17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洪雷 通讯员 李杏)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被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到的,曾见证过海上丝路昔日繁荣、装载着6万多件唐代瓷器的阿拉伯沉船“黑石号”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而船上瓷器的主要来源地——长沙铜官窑也随之揭开了其传奇而流光溢彩的历史面纱,引来举世瞩目。
5月16日,记者走访了这个曾在唐至五代时期盛极一时的长沙铜官窑所在地书堂山街道彩陶源村。一睹瓷窑旧貌新颜的同时,更被这个历经千年沧桑的古村落所展现出的力图续写辉煌的时代气度所吸引。
礁浅苔深,难掩长沙窑釉彩流光
地处中国中部内陆腹地的长沙窑上一次声名鹊起,源于1998年德国一家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附近的爪哇海域发现的一艘古代沉船。因事发地靠近一块黑色大礁岩,这艘古老沉船被命名为“巴图西塔姆号”,中文译为“黑石号”。
“这艘阿拉伯商船上共打捞出6.7万件唐代文物珍品,其中长沙铜官窑的瓷器达56500多件,占整个货物的83%以上,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长沙铜官窑瓷器。”在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兴国告诉记者。
进一步的考古研究发现,此次打捞的瓷器,其数量之巨,品相之精,艺术之美,世所罕见。这些尘封千年的精品,其器型以碗为主,其次为执壶。其他器型包括杯、盘、盂、盒、罐、熏炉、油灯和少量生肖瓷塑。在这些器具上,大量描绘有花叶、莲蓬、飞鸟、摩揭鱼纹,充分展示了铜官陶瓷手工技艺的历史渊源和巨大魅力,同时也丰富了长沙窑瓷的内涵和艺术装饰。
吻雨吞风,不阻湘文化丝路绵长
“黑石号”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由于船上出水的长沙窑瓷碗中有唐代宝历二年的年号,沉船年代被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文史专家认为,“黑石号”证明,早在唐代时中国和阿拉伯地区已经存在直接的海上陶瓷贸易。
事实也确实如此。“黑石号”出土的文物为人们提供了欧洲中世纪时,中国海上贸易的主要商品、客户群体、商品特色、主要集散地等重要历史信息。
长期从事长沙窑文化研究的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李建毛告诉记者,长沙铜官窑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以烧造多彩瓷器和釉下多彩陶瓷为主的窑场,它的兴起,改变了自隋唐以来陶瓷以青、白釉色为主的生产格局,渐成“南青北白长沙彩”鼎立之势。鼎盛时期,铜官窑瓷器遍布亚洲各地,远至非洲,出口2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水运,从湘江入长江,经扬州、宁波、广州口岸,开辟了一条通往南亚到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
2014年9月14日,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古陶瓷学会在故宫博物院召开了“长沙铜官窑——陶瓷之都重要支点”专家论证会。论证会上专家一致认为:长沙铜官窑是唐代重要的瓷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是唐代陶瓷之路的重要支点。
灿然蝶变,可待古官窑乘势新生
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副主任何莉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致力于深度挖掘长沙铜官窑文物和自然资源,不断强化保护和传承铜官窑历史文化,在巴黎布隆尼亚宫,铜官窑让法国观众流连忘返;在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深圳文博会等大型节会上,铜官窑的艺术品让世人惊艳;以铜官窑为创作源泉,大型舞剧《君生我未生》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光辉岁月。
不仅如此,长沙铜官窑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让文化遗产健康“活”下去、精彩“活”起来,铜官窑启动了多元发展规划。2010年以来,正式启动遗址公园建设,修建了以遗址考古发掘展示为主的谭家坡遗迹馆、以展示铜官窑兴衰历史为主的瓷版画廊、仿古门楼,恢复了宝塔,配套建设了道路、桥梁、停车场、登山游道等,特别是整治了水利水系、生态环境,形成了一个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彰显的公园。
当前正在建设的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利用当代最新的场景化、体验化、互动式、沉浸式的空间展示语言,充分表达长沙铜官窑的故事,一比一仿制了“黑石号”沉船,专题展出黑石号精品文物,再现长沙铜官窑先辈们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景象;陈家坪窑区采取开放式展出与休息体验区相结合的展览方式,将重点展示长沙铜官窑瓷器的生产过程,着重体验,让观众在开放的展示环境中感受长沙铜官窑的生态环境和工艺、文化魅力。
目前,铜官窑已成功引进投资约100亿的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正式落户,不久的将来,一座传承大唐文明、丝路起点、彩瓷源头、湖湘风采的古镇将横空出世。可以预见,长沙铜官窑的发展即将启动新引擎,带动湘江沿线两岸的历史文化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大融合和大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洪雷 李杏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