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长沙“牍”出新意味

  长沙简牍博物馆工作人员展示简牍。  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长沙简牍博物馆工作人员展示简牍。  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长沙出土的简牍。

长沙出土的简牍。

  记载长沙长寿老人的吴简。

记载长沙长寿老人的吴简。

文字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春秋至两晋时期,正值简牍使用的鼎盛期,而今“长沙简牍”声名显赫。长沙地区简牍的大量出土,是20世纪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它让人们重新评估长沙地区的古代文化。

今年正值国家批准长沙简牍博物馆创建20周年,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李鄂权告诉记者,长沙出土简牍,反映了战国至三国时期长沙地区的生活面貌,长沙简牍博物馆的简牍保护整理工作持续进行,并取得重现古代长沙社会生活的重大成果。尘封已久的长沙简牍渐渐变得鲜活起来,让长沙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有据可查,更具无穷魅力,简牍的文物价值更显重大。

1 三国时期长沙是长寿之乡

在唐代及唐以前史书中,屡屡记载,天上有颗长沙星,地上有座长沙城,天上的长沙星主寿,地上的长沙城多长寿之人。

10月10日,长沙简牍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管震告诉记者,通过简牍博物馆所藏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可以看到长沙户籍简中出现许多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甚至百岁老人也不在少数。

在保管研究部主任金平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略显神秘的长沙简牍博物馆库房。文物保管员吴美娇从库房为记者取出三枚记载百岁老人的三国吴简,一枚标号为43943的简写道:“曲父详年一百二岁,详妻勉年八十三”;标号为60828的简写道:“下凌里户人巨力年六十五刑左手,母妾年一百二……”又一四·九○○九简中说:“厚母大女妾年一百一岁。”

吴美娇说,三国时期长沙多长寿老人,且有男有女。目前百岁以上高寿老人,在简牍中不断被发现。唐代杜甫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在长沙走马楼吴简中却记录了一大批八九十岁的老人,且百岁以上老人也不在少数。对于长沙多长寿老人,古人的解释是由于天上有颗“主寿”的“长沙星”。实际上,三国长沙平民百姓中之所以多长寿老人,应该与当时长沙的社会生活制度、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相关。金平告诉记者,按三国时期吴国长沙的政策,凡年满六十岁,即免除本人人头税,长沙爱老尊老的风气大兴,这也使得三国时期的长沙城屡现长寿老人,长沙成为三国时期的长寿之乡。

2 汉长沙王陵在简牍中显山露水

长沙属于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三国时期,长沙城内立有孙坚庙。管震告诉记者,其实三国长沙不但有孙坚庙,目前通过长沙简牍博物馆收藏的走马楼吴简,还可以看到长沙也建有孙策庙。孙策是孙坚的大儿子,吴主孙权的哥哥。

管震说,在释读长沙走马楼吴简时,工作人员发现有这么两则记载:

①万三千玉书言为桓王1—5554

②万三千□书言为桓王庙所出土负□□一万三千八百□□□□□曹掾典□□校书1—6880

管震向记者解释,“玉书”应指皇帝诏书,“桓王庙”就是指被追尊为“长沙桓王”的孙策之庙。管震判断,孙策庙极有可能创立于孙权就要补行登基大典的前后,有可能孙坚庙和孙策庙并非同一时间创立。

长沙简牍博物馆在近日释读长沙简牍时更有惊喜发现。博物馆研究人员熊曲透露,据五一广场东侧湖南供销社工地发现的走马楼西汉简记载:在西汉时期,相关部门曾征发刑徒修建“定王后茔”。定王,就是西汉长沙王刘发,长沙现有地名定王台。“定王后茔”,就是定王刘发王后的茔墓,这枚简牍的释读,让长沙河西的汉长沙王陵在古简牍中显山露水了,这显然是十分重大的发现。

3 简牍中“浮出”排水量超百吨帆船

长沙简牍博物馆研究员杨芬向记者出示了一枚标号为1384的走马楼“舟船属具简”。杨芬介绍,著名秦汉史学家王子今对这枚吴简进行了详细研究和考证,王子今认为,在三国吴嘉禾二年(公元233年),湘江流域的长沙段,已能航行甚至制造出排水量70至100吨的船舶。至于这艘在吴简中出现的大帆船,其最高排水量可达103吨。

杨芬说,标号为1384的走马楼吴简显示,这艘帆船的“大樯”(主桅杆)“长七丈”,樯桅上有加固布质或席质风帆的上下横杠(上刚、下刚)“长六丈”。有早期的船舵(大杝)、石锚(矴石)及粗大的竹缆绳(大绁)。

王子今根据三国吴尺与今天尺寸的换算以及中国古代帆船主桅长度约等于或小于船长、主帆宽度超过船宽2倍等原则,推算出这枚吴简提到的长沙木帆船,船长应超过16.75米,宽度约为7.2米。又根据三国时的船帆为四边形方帆,且与船的满载排水量有一定比例关系等原则,进而推算出,这枚从三国吴简中“浮出”的大帆船船帆总面积约为206.21平方米,其排水量70至100吨,满载排水量甚至可能达到103吨。这艘帆船很明显是在当年运载量极其可观的大型运输船。这枚吴简刷新了人们对三国时期中国帆船运量的认识,增添了三国时期中国水运的新资料。

这枚吴简记载的内容,提供了包括悬挂和加固船帆的“樯”和“刚”的规格等重要信息,可以看作具体反映中国古代帆船实际形式最早的考古材料,特别值得考古学者和造船史学者重视。

管震提出,值得关注的是,西晋《荆州土地记》记载:“湘中七郡,大艑所出,皆受万斛。”继三国而兴起的西晋,湖南造船业竟如此发达,这应当是吴国统治湖南时期发达的造船业的延续。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任波

编辑:彭佩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