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27日讯(记者 贺卫玲)这里是很多人向往的“诗与远方”:就业更有门路,就学更加公平,就医更有保障……连续1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见证了长沙人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的铿锵步伐,绘就了浓墨重彩的城市幸福底色。
9月27日上午,“长沙·非凡十年”增进民生福祉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介绍十年来长沙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及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采取的有力措施、取得的瞩目成绩。
稳稳的幸福: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3.4%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戴建文介绍,十年来,长沙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现全面小康大跨越,脱贫群众生活得到全面改善,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有保障。与此同时,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极大提升;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实现乡村产业大发展。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现8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4.66万户13.4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3200元,增长至2021年14865元,增长近4倍。
——民生福祉得到大幅改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5057元,增加到2021年的38195元,增长153.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67:1,在全国14个GDP过万亿、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城市中差距最小。
——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一产增加值从2012年的272.3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25.56亿元,增长56.3%;总量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粮食单产较2012年提高31.5%、较全国和全省水平分别高出18.7%、6.7%。
一个也不能少:
城市低保7次提标 增幅达114%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这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从乡村到城市,长沙因需施策,为特殊困难群体量身定制帮扶方案,让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的全面小康理想照亮星城。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聚焦最基本民生,围绕完善体系、健全机制、创新管理等,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交出民生精彩答卷。
织密扎牢“保障网”。建成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政府主导,民政牵头,各相关单位齐抓共管”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形成“8+1+1”的“大救助”工作格局,形成全国首创的城乡低保“五位一体”政策制度,率先全国启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和城乡低保信息管理预警平台,基本实现社会救助业务线上全程办理……一系列大手笔,换来困难群众幸福指数的大提升。
兜准兜实“民生底”。数据为证,近年来,长沙民政部门对13310户29825人兜底保障对象,根据有无劳动能力、有无经济来源、能否通过产业就业脱贫,分三类精准保障,兜底保障对象救助水平达到每人每年6100元。同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积极推进低收入家庭认定及救助帮扶,对城市特殊困难群体进行急难、医疗、住房、就业和基本生活“五帮扶”。截至目前,累计帮扶10.27万户次,发放资金3.55亿元。
增强提亮“获得感”。从一组数据,可以窥见长沙不断改进民生福祉的坚实步伐:十年来,长沙累计支出近100亿元,多次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城市低保7次提标,农村低保6次提标,分别由最低350元、210元统一提高至750元,增幅分别为114%、257%;特困供养基本生活标准7次提标,由最低210元提高至975元,增幅达364%;新增照料护理补贴标准,最高达850元;支出型临时救助最高可达6倍低保标准;城市特殊困难群体帮扶一次性最高可达9倍低保标准。集中供养孤儿1000元/人/月的生活保障标准提升至2250元,散居孤儿600元/人/月的生活保障标准提升至1500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从120元/人/月提高至140元/人/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从80元/人/月提高至100元/人/月。
“加减乘除”显担当:
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以上
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孟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着眼于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做好“加”的文章,长沙坚持做大财政“蛋糕”,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490.6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88.31亿元,年均增长10.33%;全市民生支出从2012年的46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97亿元,累计达到8456亿元,年均增长11.1%,高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0.5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75%以上。
做好“减”的文章,十年来,长沙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腾出更多财力保障民生。近三年,市直各单位共压减公用经费等运行支出10.43亿元,压减下来的资金重点用于民生领域。
做好“乘”的文章,十年来,长沙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做大民生保障的资金“盘子”,率先全省开展盘活存量资金、资产、资源,近两年实现盘活“三资”收入661.55亿元,重点支持民生领域。
做好“除”的文章,十年来,长沙全力消除民生资金风险隐患,持续完善民生资金管理制度和机制,确保民生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和安全高效运行,推动了全市各项民生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
“就好业” “上好学”“就好医”:
连续1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年轻人选择城市新需求洞察报告》显示,长沙被推举为“2022热门宜居城市”TOP1,深受年轻人的喜爱。长沙更是连续1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绘就了浓墨重彩的城市幸福底色。
——就业门路更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春山介绍,长沙突出就业优先,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实现量质齐升。全市从业人数由2012年的447.93万增加至2021年的532.83万。2012年至2022年6月(下同),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2.66万人,年均超过14万人,在千万级人口的大市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2012年的24.4:33.2:42.4调整为2021年的10.3:28.6:61.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超过60%,就业吸纳能力不断增强,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就业新的增长点。城区、三县(市)最低工资标准从2012年的1160元/月、1050元/月提高到2022年的1930元/月、1740元/月;2021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11万余元,是2012年的2.26倍。
——就学更加优质均衡。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孙传贵介绍,十年来,长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公平、优质、均衡”等关键词,瞄准“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以强教育助力强省会,教育日益成为幸福长沙的靓丽名片。2012到2022年,全市在校学生人数从171.5万增至286.7万,教师从12.6万增至20.6万人,年度教育财政投入从112.91亿元增至272.69亿元;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89.1%攀升到96.3%,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增长到96%以上。聚焦民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持续发力,致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新增学位近46.8万个,打造了“15分钟优质教学圈”。全市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91.88%,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6.18%。全面推行阳光招生,跨区域招生、考试掐尖、“占坑班”“赞助费”等现象全面规范。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清零。全市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91.88%,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6.18%。“入园难、入园贵”“择校热”和“大班额”等三大教育难题得以破解,长沙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好学,长沙教育基本实现从“好上学”到“上好学”的巨大跨越。
——就医更有保障。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刘激扬介绍,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发展理念,健康长沙建设步履铿锵。疫情防控勇担使命,近3年累计接待入境客机106趟次、国际货运航班5087趟次、入境旅客17016人次,保障全国性及“省市两会”等重大活动200余次,保持了经济社会秩序稳定。健康行动全面启动,十年来长沙推进15个专项行动,专病专防10种重点传染病,开展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民生项目保持领先。全面开展产筛、新筛、妇女“两癌”筛查,2021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1.8/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16‰,婴儿死亡率1.73‰,出生缺陷发生率147/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一老一小”方案整体推进,全市托位数20655个,11家托育机构获评市级示范;计生家庭特别扶助资金发放到位率和“三个全覆盖”制度落实率均达到100%。
来源:红网
作者:贺卫玲
编辑:彭佩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