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不用去远方,南出宁乡市区15公里,就可以到达一个美丽宜居宜游宜学的好地方——宁乡大成桥镇湘都生态农业产业园。那里生态环境优美、食品绿色有机、研学游玩丰富——跳水游泳的花猪、姹紫嫣红的鲜花、仿延安的住宿……许多惊喜超出你的想象!
看半天、玩半天、住一晚,带上丰富的土特产,有神仙般地快乐。
其实,那里有过黑色的忧伤。2000年以前当地因产煤而闻名省内外,随着资源枯竭和绿色环保要求提高,2010年左右所有煤矿关闭,留下满目疮痍:农民失业、农地荒芜、农村凋敝。
如何让家乡走出困境?
曾经任宁乡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县政府办副主任的刘跃华,不顾亲友的劝阻,毅然辞掉公职创办湖南湘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农门衣食无忧,就不管乡亲们了。要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刘跃华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心情激动,他说,“公职可以辞,党员本色不能褪,造福群众是我的初心使命!”
城里对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十分渴求,而农村许多农产品卖不出去,刘跃华在外见多识广,看准了这一点。湘就是湖南、都就是首都。湘都——当好优质农产品进城的媒介、城乡融合的桥梁,这就是他办企业的初衷。
9年来,头3年(2013-2015)主攻种养业,以良心真心换消费者放心,通过“五良”(良地、良水、良肥、良法、良制)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获评“中国最佳绿色典范企业”、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荣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做了专题报道。第二个3年(2016-2018)主攻农副品加工,建立540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加工中心、科研中心、“湘品出湘”商务平台等,以长沙为主阵地,辐射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荣获“国家现代农业园”“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单位”等荣誉。近3年(2019-2021)主攻三产融合发展,投入1.2亿元建成湘都中等职业学校,填补了省内民办职业中专涉农专业的空白,现有全日制农业系学生1600多名。投入1.5亿元建成了湘都乡村振兴学院,教学中心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重点开发党史宣传教育、技能培训、规划建设、培训交流等课程。
湘都做到了“产加销服”贯通、“农文旅教”融通、“科工贸金”联通,构建了以种养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商贸物流文旅为引领的乡村产业链。尽管受疫情、讯情、非洲猪瘟等影响,今年营业收入将突破1.5亿元。
湘都公司以和谐共处、利益共享、共同富裕为指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主力、村民主动为推手,带着真情实意、突出真抓实干、投入真金白银,推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公司流转土地1000多亩、盘活闲置农房资源100多处,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创业1000多人,人均增收1万元,并以固定加浮动分红的形式每年为永盛村集体经济增收80万元以上。
一花开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在参观时得知,公司与当地居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如以“农民自有闲置房改经营房、自留地改体验地、老百姓改服务员”的模式发展民宿,由公司统一租赁、统一装修、统一经营管理。当地村民既有务工收入,又有土地流转收入,还有闲置资源盘活收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支部主动结对帮扶,送温暖、送技术、送岗位,像当年延安一样,把游手好闲的人改造成了劳动积极分子,让吸毒者改邪归正有了幸福的家庭。难怪路上村民遇到刘总都十分尊重,“相见语依依,情真意切切”。
湘都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产业转型的样板、乡村振兴的典范就不足为怪了。
成功的背后都有说不出的艰辛。我问刘总为什么身材保持得这么好?他说,逼出来的!自做项目九年来,经历了两次水灾、一次雪灾、一次火灾、一次大棚房整改,期间损失不下千万,特别困难时根本睡不着,干脆起来跑步散忧。现在好了,跑步成为了习惯,先是跑“半马”,后来多次参加了全程马拉松比赛。
挺过去,凄风苦雨就变成了云淡风轻。
希望更多的企业和贤达,都来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 美丽新宁乡
作者:黄熊飞
编辑:余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