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地处市中心,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同时人流量、车流量也较大,因此,也是城市及交通问题频发的热点和难点区域。日前,由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展的《古城风貌区交通规划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该研究以打造“古城活力慢区”及“构建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为双重目标,提出了古城规划发展策略和交通优化方案。
打造“活而不乱”的古城活力慢区
长沙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五一大道西、白沙路、人民路、建湘路、湘江大道合围区域,用地面积为3.15平方公里,历经2400多年的城址叠加,是历史文化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区域,同时也集聚了长沙最繁华的商圈和城市网红点。
针对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的矛盾、古城交通拥堵、设施老化等导致原住民和商家纷纷外迁,致使古城活力受到一定影响这一情况,研究提出“让街区活起来,但活而不乱”的设想。研究提出在古城风貌区内建立一种“保护就是发展”的总体格局,强调保护的同时又不缺失古城应有的商业活力和文化魅力。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宗旨,打造以公共交通为骨架、以慢行为主体,小汽车交通为补充的交通发展模式,着力构建长沙古城“新生活”的国际慢城(慢区)和魅力源点。
“公共交通+慢行主导”交通发展模式
针对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矛盾,研究提出“让汽车慢下来,通而不畅,慢而不堵”。在交通规划层面,以控规路网为抓手,把古城保护要求落实到控规路网中,结合道路现状,从保护和发展的维度分区分类提出了构建“窄马路高密度”的控规路网优化调整建议,并研究了湘江中路、人民路、劳动路、书院路的功能定位,严格管控道路宽度、竖向位置和出入口布置等,对主要道路的断面改造应提出多方案比选,为后续控规修编提供交通指引。
同时,为应对未来古城品质、安全、快速的出行需求,研究提出打造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交通组织核心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创新性的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精确识别轨道接驳薄弱区,据此提出了接驳路网完善建议,提升轨道服务效率。同时提出公交分担率目标:古城内公交+慢行占全方式出行分担率达80%以上;可达性目标:公交站点步行5分钟可达,轨道站点步行10分钟可达。
实现“行人悦且组织有序”,建议恢复渡轮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研究从人的交通出行本源性需求为抓手,期望构建一个多层次步行友好的古城风貌区。针对行人集散与机动通行的矛盾,研究提出“让行人悦起来,且组织有序”的理念。
根据长沙古城风貌区内功能需求的多样性,依托历史步道网络和基于大数据分析不同类型出行人群热力空间分布,将古城慢行空间分为区域性、商业性、旅游性以及生活性慢行廊道。
针对湘江边举办重大节庆活动时的出行需求,研究提出差异化交通管理策略,并就便捷岳麓山与古城的跨江联系,提出了恢复轮船摆渡的建议。
针对古城区居民的停车需求,该研究还对静态交通管理以及交通需求管理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发展策略方案。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周可 赵小晴 陈诺 陈群元 肖林红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