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

关于公开征求《长沙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一审修改稿)》修改意见的通知

为了防治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长沙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对《长沙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草案)》进行了初审。为增强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提高立法质量,现将《长沙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一审修改稿)》全文刊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修改意见。修改意见请于8月8日前寄送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或者发电子邮件至609019753@qq.com。

联系人:李保国

联系电话:88668586

邮政编码:410013

地 址:长沙市岳麓大道218号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2021年7月8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防治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湖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防治,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基本原则】 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坚持源头防范、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区域协同、共同防治的原则。

第四条【政府职责】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统筹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工作,逐步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纳入大气污染防治责任考核,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第五条【部门职责】 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区县(市)发展和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商务、林业、市场监督管理、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数据资源管理、物流与口岸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第六条【信息建设及公开】 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商务、林业、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等部门,依托市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建立包含基础数据、排放检验、监督抽测、超标处罚、维修治理等信息在内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及动态数据库。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信息。

第七条【宣传教育】 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加强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相关公益宣传,对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八条【公众参与】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

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聘请社会监督员,协助监督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工作。

第二章 预防与控制

第九条【智慧交通】 本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轨道交通、公交线路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改善公交车、自行车和行人的道路通行条件,引导公众低碳、绿色出行。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交通运输、数据资源管理等部门,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城市智慧交通系统,对城市道路进行科学管理,改善道路交通环境。

第十条【节能环保、新能源推广】 本市采取财政支持、政府采购、通行便利等措施,推动新能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新能源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

本市鼓励用于保障城市运行的车辆、大型场站内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新能源,鼓励逐步淘汰高排放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

第十一条【排放限值】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提请省人民政府批准,提前执行国家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相应阶段排放限值。

第十二条【限制措施】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据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根据应急需要可以依法采取限制机动车通行区域、通行时间等措施。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划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

第十三条【远程排放管理】 逐步在本市使用的重型柴油车安装远程排放监控系统,并与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

第十四条【设备装置】 在本市销售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发动机、污染控制装置、车载排放诊断系统、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等设备、装置应当符合相关标准,保证正常功能并使用。

第十五条【燃料销售及使用】 在本市销售或者使用的燃料应当符合相关标准。本市推广使用优质的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用燃料。

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所有人、使用人应当使用符合标准的燃料。

第三章 检验与治理

第十六条【达标排放】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使用的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不得超过标准排放大气污染物。

第十七条【机动车定期检验与维护】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动车实行定期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

在用机动车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定期排放检验,排放检验不合格的,应当到具有相应资质能力的维修单位进行维修并复检,复检合格后方可上路行使。

第十八条【重点单位管理】 客运、货运、环卫、邮政、快递等企业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在用机动车符合相关排放标准。

第十九条【检验机构行为规范】 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检验机构应当取得法定资质。

检验机构开展排放检验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国家、省规定的排放污染检验方法、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检验,并如实出具检验报告;

(二)与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实时上传排放检验数据、视频等相关信息,保证联网设备正常运行;

(三)有与其检验活动相适应的检验人员,保证其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持续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

(四)依据相关规定建立排放检验档案,依法保存排放检验数据信息。

第二十条【检验机构行为规范】 禁止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检验机构通过下列方式,伪造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

(一)为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出具检验合格证明;

(二)用其他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代替检验;

(三)篡改或者伪造检验数据和结果;

(四)擅自减少检验项目或者降低检验标准;

(五)其他方式。

第二十一条【机动车维修单位行为规范】开展机动车排放污染治理业务的维修单位应当依法备案且具备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技术维护能力。

维修单位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按照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的要求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进行维修,使维修后的机动车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并提供相应的维修服务质量保证;

(二)与交通运输部门联网,实时上传维修车辆的机动车号牌、车辆识别代号、排放达标维修项目等信息,如实记录机动车排放达标维修情况;

(三)建立完整的维修档案,实行档案电子化管理。

第二十二条【维修单位责任】 开展机动车排放污染治理业务的维修单位提供维修服务时不得以下列弄虚作假的方式通过机动车排放检验:

(一)未经维修即出具维修证明;

(二)临时更换机动车污染控制装置;

(三)其他弄虚作假的方式。

第二十三条【非道编码登记】 在本市使用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应当按照国家、省要求进行编码登记。

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省要求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信息管理平台,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市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管理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林业、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等部门应当组织、督促本行业使用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在信息管理平台上进行编码登记。

第二十四条【非道所有人、使用人行为规范】非道路移动机械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不得有以下行为:

(一)使用排放不合格的非道路移动机械;

(二)在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

(三)使用虚假排放检验报告;

(四)以临时更换污染控制装置等弄虚作假的方式通过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检验;

(五)未按照规定加装、更换污染控制装置;

(六)擅自拆除、闲置、改装污染控制装置。

第四章 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五条【机动车排放监督抽测】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在机动车集中停放地、维修地对在用机动车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在城市主要入口和主要物流货运通道合理布设联合执法点,建立常态化路检路查机制。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通过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对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并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共享信息,发现不符合国家、省标准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核实处理。

第二十六条【检验机构累积记分制】 逐步推行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累积记分制管理制度。生态环境、市场监督管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的违法行为及其他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进行累积记分。具体办法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市场监督管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共同制定。

第二十七条【市场监管】 市、区县(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检验机构的资质等进行监督管理。

市、区县(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影响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大气污染物的燃料等有关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维修监管】 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将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纳入对车辆营运、维修的监督管理内容,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建立机动车排放污染维修治理、环保检测数据联网共享机制。

市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已在本市依法备案且具备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技术维护能力的维修单位目录。

第二十九条【非道监督检查】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农业农村、林业、物流与口岸等部门对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投诉举报】 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投诉、举报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相关部门应当依法办理,并及时反馈办理情况。

第五章 区域协同

第三十一条【联合防治】 市人民政府探索与株洲市、湘潭市人民政府建立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召开联席会议,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措施的要求,开展联合防治。

第三十二条【部门协作】 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与株洲市、湘潭市的相关部门加强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合作,可以通过区域会商、信息共享、联合执法、重污染天气应对等方式,逐步提高区域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水平。

第三十三条【信息共享】 本市与株洲市、湘潭市共同建立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检测、超标排放等相关信息共享机制,对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超标排放进行协同监管。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超标排放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驾驶排放检验不合格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警告或者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检验机构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伪造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的,由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负责资质认定的部门取消其检验资格。

第三十六条【维修单位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机动车维修单位弄虚作假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机动车维修单位处每辆机动车五千元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非道编码登记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在本市使用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未经编码登记,或者登记虚假信息的,由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每台五百元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非道所有人、使用人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项规定,使用排放不合格的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由市生态环境等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责令改正,处五千元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项规定,在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由市生态环境等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使用,处五千元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监督管理部门责任】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条【衔接条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法规已规定处罚的,从其规定。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生效时间】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2009年8月28日长沙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2009年9月27日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的《长沙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同时废止。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