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星火闪耀中山路

  安然地静立于中山路的船山学社,百年前却是热血沸腾的所在,它如同一个大熔炉,点燃了一大批中国革命的赤热火种。周蓉 摄

安然地静立于中山路的船山学社,百年前却是热血沸腾的所在,它如同一个大熔炉,点燃了一大批中国革命的赤热火种。周蓉 摄

  曾经隐没于水风井老房子中的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随着长沙老城区的有机改造而醒目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它,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奕铭摄

曾经隐没于水风井老房子中的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随着长沙老城区的有机改造而醒目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它,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奕铭摄

  位于望麓园的宁乡县驻省中学,只留下了一段门墙,在一缕阳光下,它却有着丰富叙述,如同开启了一段又一段往事。 周蓉摄

位于望麓园的宁乡县驻省中学,只留下了一段门墙,在一缕阳光下,它却有着丰富叙述,如同开启了一段又一段往事。 周蓉摄

  文化书社的旧址已淹没在岁月之中,只有这块石碑伫立在中山路之北的潮宗老街上,但是百年前这里的火种,早已燎原,照耀着人民和平而美好的生活。 奕铭摄

文化书社的旧址已淹没在岁月之中,只有这块石碑伫立在中山路之北的潮宗老街上,但是百年前这里的火种,早已燎原,照耀着人民和平而美好的生活。 奕铭摄

  与中山路同时建成的中山亭,曾经是这条路也是长沙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它见证着长沙的沧桑巨变。 奕铭摄

与中山路同时建成的中山亭,曾经是这条路也是长沙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它见证着长沙的沧桑巨变。 奕铭摄

  新中国成立前的长沙中山路。资料图片

新中国成立前的长沙中山路。资料图片

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中山路,长沙也不例外。

1930年,长沙市在“清初贡院街”的基础上扩建马路,西至沿江大道,东至小吴门。这路是长沙最早建成的东西干道,也是第一条柏油马路。2月动工,7月完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该路定名为“中山路”,与中山路同时完工的还有中山亭。从此中山路与中山亭进入长沙市民的生活之中。

这条全长不足1500米的街道,自修成之日起,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一直有“湖南第一街之称”,它是当时的湖南省政府所在地,有中国最知名的国货陈列馆——湖南省国货陈列馆,有纷繁热闹的米市、酒店、旅店、茶馆、影剧院,既便是到了上世纪的九十年代,这里也是领长沙风气之先,三角花园和中山亭的服装街、湖南第一家麦当劳餐厅、长沙第一家面包店,都是在这条街上生长出来的。

进入本世纪,随着黄兴路步行街的兴起,中山路多处服装市场的拆除,省市几家大的事业单位的相继外迁,这里便渐渐沉寂,淡出了年轻一代的视线。

今年,当我们追忆长沙的革命历史,突然发现,这条总是以纷繁的物质形态存在的老街及其周边,却曾是湖南革命甚至是中国革命重要的策源地之一。在这里,曾经闪烁理想与信念的光芒,有等待燎原的赤热的星星之火。

1 潮宗街56号文化书社故址

火种: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立

从湘江中路潮宗御苑南端走进潮宗街,这是长沙市仅存的四条麻石古街之一。往东走约50米,在一栋居民楼的南侧,有一石碑,上刻“文化书社故址”。这里就是曾经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所在地。

1914年12月8日,以湖南省政府的名义与美国雅礼会合作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这里成立。1919年4月,龙伯坚等19名湘雅学子自发创办了学生自治会会刊——《学生救国报》。五四运动后,《学生救国报》更名为《新湖南》,分杂志和报纸两种形式发行。《新湖南》刊行至第6号时,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被湖南军阀查封停刊,在龙伯坚等人邀请下,毛泽东从《新湖南》第7号开始接手主编,亲自撰稿,抨击时事,启发思想,有力地配合了北京乃至全国的五四运动。《新湖南》周刊出至第12号时,遭到军阀张敬尧的查封。毛泽东却未离开潮宗街,反而在湘雅学生自治会门口挂了上“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的牌子,悄悄地开始了建党活动。

1920年4月,毛泽东从北京到上海,与陈独秀交谈多次,建立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联系。7月,毛泽东回到长沙,此时“湘雅”已搬迁至麻园岭新址,潮宗街56号的校舍大部分空置。毛泽东租到了传达室及其旁边的两间教室,在此处毛泽东与何叔衡、易礼容等人办起了传播新文化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文化书社。1920年9月,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在此成立,毛泽东、何叔衡、陈子博、贺民范、彭璜、易礼容成为小组成员,他们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58位共产党员中的6位,共产主义的理想之火便在湖南播下了第一颗种子。

文化书社也于9月9日开业,毛泽东起草的《发起文化书社》一文,提到了文化书社的愿景便是“以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各种最新书报杂志,以充青年及全体湖南人新研究的材料。也许因此而有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因此,在其经营的164种书,45种杂志,3种日报中,《新青年》《新潮》《劳动界》《新生活》等观点新颖、革命味十足的报刊数量是最多的,还大量销售《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1月,毛泽东正式接受陈独秀、李达在湖南筹建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委托,以文化书社为联系地址,与蔡和森就建党问题进行了多次通信。1921年元旦,新民学会在文化书社举行新年大会,明确了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共同目的,提出了“创建一个布尔什维克党”的意愿。不久,文化书社已经增设了平江、浏阳、宁乡、邵阳、衡阳、武冈、溆浦等七处分社,这些书社,已成为建党初期湖南的秘密联络机关和活动资金来源处,直接推动了湖南的建党工作,将共产主义的火种撒播到了全省。

从潮宗街56号的文化书社出发,1921年4月,毛泽东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深入环洞庭湖区域,对国民教育进行了深入考察。也正是从这里出发,7月23日至8月初,毛泽东同何叔衡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去桂林会见孙中山,路经长沙时,就是通过文化书社联系,与毛泽东、易礼容、黄爱、庞人铨等见面的,马林向他们介绍了俄国革命的情况。文化书社曾为湖南的中共党组织周转过革命活动经费,更为党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干部,培育了一大批革命火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书社1922年从潮宗街迁到贡院西街,1926年又迁到水风井。1927年马日事变以后被许克祥查封,历时近7年之久。

贡院西街在1930年兴建中山路时,已经消失,所以其间的文化书社旧址已无踪迹可寻。而水风井的文化书社旧址位于中山路以北蔡锷路的东侧,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度成为闻名全国的长沙古旧书店。2002年前后,长沙古旧书店因长沙市房产局收回房屋,从此退出水风井,落户在袁家岭新华书店二楼半一角。

2 船山学社中的湖南自修大学

熔炉: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干部培养学校

如果说潮宗街56号的文化书社是湖南共产主义的策源地,那么位于中山路水风井以东的船山学社,便是一个育种的熔炉。

船山学社始建于1875年,最早为曾国藩祠,1914年刘蔚庐(人熙)联合社会进步人士,在祠堂创办船山学社,以研究和发扬王船山的思想。船山学社坐北朝南,是一栋砖木结构的单层三进四合院,现占地面积991平方米。1921年8月,毛泽东、何叔衡代表湖南早期党组织出席中共一大回到长沙后,在建立中共湖南支部的同时,利用船山学社的社址和经费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贺民范任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

1921年10月10日自修大学成立,并发表了创立宣言、入学须知和组织大纲,指出自修大学“我们求学不是没有目的的,我们的目的在改造现社会”“不但修学,还要有向上的意思,养成健全的人格,湔涤不良的习惯,为革新社会的准备”。学校成立了“哲学研究会”“经济学研究会”等,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并号召学生直接参与社会革命实践。

湖南自修大学不仅是继文化书社之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湖南的组织宣传、理论研究和进行秘密活动的阵地,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国第一所研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学校。第一个报名入校的是后来成为革命烈士的共产党员夏明翰,最初的校友有毛泽东、何叔衡、贺民范、郭亮、夏曦、李维汉、姜梦周、毛泽民、罗学瓒、杨开慧等30余人。为满足知识青年和青年工人的要求,1922年9月,自修大学又新增了附设补习学校。附设补习学校初办时有学生114人,其中包括陈赓、毛泽覃、高文华、张琼等。

自修大学的校友们,一边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一边从事革命活动。许多校友兼任了长沙各工会的秘书或群众团体负责人,如毛泽东曾兼任长沙铅印活版、粤汉铁路总工会秘书、代表,担任过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夏明翰曾任湖南学生联合会编辑部主任,郭亮去新河粤汉铁路工作,开办了工人夜校等。此外,学员们还掀起学生爱国运动,成立了湖南青年救国团、湖南外交后援会。

从1921年8月创办到1923年11月被查封,自修大学学员达200余人,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革命人才,成为湖南人民革命的“大本营”,为日后湖南大革命之火熊熊燃烧埋下了伏笔。

3 宝南街鲁班庙

火把:长沙泥木工人大罢工胜利

宝南街北起中山路,南接五一路,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曾经是工人们的领地。清末民初,长沙作为全省的手工业中心,有不少老行当组建了行会。乾隆年间,长沙泥木石三行的工匠就自发组织了行会,并出钱在宝南街买下一处房屋,修建了一座鲁班庙,共尊鲁班为先师。

1922年,湖南湘资沅澧四水同时发洪灾,灾情严重,引得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当时泥木工人的工价比较低,难以应付生活。当年5月,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任树德等人带头提出了要求政府提高工价的主张。但行会的负责人收取了大家捐赠的3000银元谈判资金后,却不见了踪影。毛泽东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加入到对长沙泥木工人运动的领导中来的。他深入到泥木工人中,引导工人成立自己的工会,提出“从前是牛马,今天要做人”的口号。9月5日,长沙泥木工会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长沙泥木工会章程》。选举任树德为委员长,中共湘区区委委员易礼容任秘书。宝南街鲁班庙的大门上,由此挂上了一块“长沙泥木工会”的新木牌。

10月6日,长沙全体泥木工人罢工,长沙城一切修建工程停顿。工会组建纠察队员在城里巡逻,维持罢工秩序,工人不得擅自开工。罢工得到北京长辛店、粤汉铁路、安源路矿和长沙织造、缝纫等行业工人的声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也来信支持。罢工10多天,长沙县署拒绝接受工人条件。21日,泥木工会召集2000余名工人在省教育会坪开会,决定向县署请愿。22日,长沙县署布告,禁止请愿,否则依法惩办。10月23日,大雨滂沱,数千泥木工人进行集会请愿,毛泽东、任树德等16人被推为请愿代表,走在队伍中间。毛泽东手上带着一个口哨,他吹一声口哨,工人喊一句口号,一路吹一路喊,工人情绪高涨。队伍被挡在县署门外,请愿代表和政府官员开始谈判,几千工人冒雨站在县府坪里,听候消息。僵局持续到次日凌晨2时左右。10月24日上午10时,谈判移至省政府继续进行。毛泽东担任首席代表,带领15位代表和省政务厅长吴景鸿正面交锋。毛泽东、任树德等随身带着省宪法,对吴的发言一一进行反驳,吴无计可施,最后在请示了湖南当时的最高主官赵恒惕之后,与工会代表签署了一个协议,答应了泥木工人涨工价的要求,承认营业自由,答应工人要求加价,政府从此不得干涉。

泥木工人坚持了20天的罢工斗争,终于在10月25日取得了胜利。第二天,2万人汇集教育会坪(今省农业厅附近),放着鞭炮、游行庆祝……

这是长沙工人取得的第一次罢工胜利,它像一支火把,照亮了湖南工人运动之路,使得成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信心倍增,毛泽东也成长为一个老练而出色的工人运动领袖和革命家。

宝南街上曾经挂着“长沙泥木工会”木牌的鲁班庙,见证了湖南工人运动这一高潮时期。1956年宝南街鲁班庙改建为“建设工人俱乐部”,1986年更名为“建筑工人文化宫”。20世纪90年代以来,宝南街成为了湖南最大、同时也是全国最具影响的手机卖场之一。2017年3月,因蔡锷中路两厢棚改项目(有机更新部分)建设推进,宝南街手机市场整体关闭,“建筑工人文化宫”连同“长沙泥木工会”的牌匾消失在一片高楼之间。按照最新规划,宝南街将按苏式风格和民国风情进行翻修改造,宝南街的未来值得期待。

4 从吉祥巷、时务学堂旧址、教育会坪到局关祠,从望麓园、徐氏祠堂到小吴门

中山路:处处星火闪耀

中山路两侧除了上述三个最有代表性的红色遗址,其实从西到东,在马路的两侧,还有着许多地方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足迹。

中山路西段的南侧,有一条吉祥巷,是连通西长街与黄兴路的一条窄小的巷子。就在这条小巷子中,清末商人范锦堂兴办了长沙第一家新式高级旅社——大吉样旅社。大吉样旅社不仅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焦达峰、黄兴来往居住的地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常光顾的场所。1930年,红军攻入长沙,政治部就设在大吉祥旅社内。1937年,郭沫若与田汉、夏衍等左翼文化名人领导的文艺团体,集体落脚大吉祥旅社,在长沙掀起一波又一波抗日救亡高潮。

与吉祥巷隔着中山路遥相呼应的三贵街,是湖南时务学堂的旧址所在地——天倪庐,为爱国人士陈云章的后人所居住。在住房的北边,有一条窄小的通道,连着通道的是一座老宅,名为“文夕楼”。这栋楼原为时务学堂旧址的一部分,在文夕大火中遭到了毁坏。进入这栋楼的一楼,在楼梯下的不起眼地方,是一扇小木门。1948年春,陈云章积极襄助程潜湖南和平起义,以湖南省、长沙市工农商六团体联谊会主席的名义,拟“致国大代表书”,强烈要求“停止内战,呼吁和平”。后又率领省、市工农商六团体代表,阻止长沙中央银行将黄金、白银及银元、美元偷运出省。1949年2月,天倪庐成为中共湖南省工委策反组织联络点,而这扇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木门,则是为紧急时候掩护地下党员紧急撤退所用。

在中山路中段的北向,与中山路平行的一条街,称为教育街。教育街曾有一块宽广空坪,当年搭建有面北背南的戏台一座,坪两侧砌有围栏,成为有名的集会场所,后称教育会坪(今省农业厅前部)。1922年长沙泥木工人大罢工、1927年湖南农工商各界十万人示威、1931年至1932年湖南各界反日示威大会等都在这里举行。1927年教育会坪中还建起一座气势宏大的中山纪念堂,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将军在这里宣告湖南和平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山纪念堂一度为湖南省人民政府驻地,1950年10月在这里举行了湖南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95年,中山纪念堂拆建为省农业厅宿舍。

在中山路船山学社的北面,紧挨着的便是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这个地方叫作局关祠。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的前身是长沙艺芳女校,始建于1918年,创始人为曾国藩后裔曾宝荪、曾约农姐弟,其场地是利用曾文正公祠祠内园林——浩园所建,曾名长沙市第三女中、长沙市十四中、望麓园中学和长沙市实验中学。1927年4月,湖南农民协会迁入艺芳女校。湖南省农民协会是国共合作时期成立的全省农民组织,成立于1926年12月1日,由易礼容任委员长,1927年3月徐特立担任教育科长兼省农村师范农运讲习所主任。省农协在湖南农民运动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在1927年5月21日的“马日事变”中,艺芳女校中的农协办公场所被反动军官许克祥捣毁。

与局关祠一巷之隔的望麓园1号,曾为宁乡县试馆,是清陕西巡抚、宁乡籍人士刘典于同治四年(1865)倡建。1905年科举废除后,宁乡县试馆改为宁乡县驻省中学,内设宁乡速成师范。辛亥革命人物、国民党元老周震鳞曾主持学校,徐特立、刘少奇曾就读于此。1922年上半年,宁乡籍的革命家何叔衡、姜梦周租下这里的食堂和几间杂屋,开办“长沙织布厂”,为党筹措活动经费,并作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秘密活动场所。后来,毛泽东、郭亮、易礼容、柳直荀等都曾在此居住和工作。1927年,毛泽东考察湘中五县农民运动,回到长沙,亦与杨开慧居住于此,并开始在此撰写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该校舍被毁。1954年,长沙市政府对其进行了重建。在1999年的城市改建中,这里的建筑被拆除,仅留下街口的一线墙垣,门额为1959年郭沫若重题。

在中山路东段的南侧伍家井巷的南边,有处神秘的所在,是徐祠巷19号的八路军驻湘通讯处。1937年7月,年过花甲的徐特立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派遣,从延安到长沙,以八路军高级参议名义,出任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代表。12月9日,徐特立选定靠近中山路的徐家祠堂作为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地址,公开挂牌办公,有20多名工作人员。通讯处工作人员经常深入街巷做社会调查,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徐特立更是深入学校、商业场所进行演讲,鼓励人们团结抗战。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从建立到撤销近两年的时间里,共招收赴延安的进步青年680人,培训人员2220人,营救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65人,接待国内人士20000人,国外人士20余人,为抗战前线筹措、转运物资50000余件。徐家祠堂原址毁于1938年的文夕大火,新中国成立初期徐氏族人复建一进天井和堂屋。1972年,省政府将徐家祠确定为革命纪念地,并重新修缮,对外开放。

中山路的最东端,便是小吴门,曾是古城长沙九门之一。民国时期,随着环城马路的修建,小吴门也随之作古,只是作为一个地名存在了下来。但小吴门却见证了长沙历史上一个又一个重要事件:1930年7月27日,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击溃和歼灭了 梨、七里巷等处敌守军,从东屯渡跨过浏阳河,向长沙城内猛烈进攻,傍晚20时,红军从小吴门、韭菜园、浏阳河一线攻进城内;1949年8月5日晚10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38师,在小吴门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然后分3路浩浩荡荡进入长沙市区。长沙10万市民夹道欢迎,万人空巷,彩旗招展,锣鼓、鞭炮喧天,欢声雷动。

一条中山路,处处红色情。让我们去中山路走走,拨开岁月风尘,在那些街巷,那些碑牌、那些古旧的建筑之中,倾听一代英烈的心声,感恩他们的牺牲与付出,珍爱眼前的和平与幸福。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申芙蓉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