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精彩剧本,活了一段历史;一场走心演出,换了一场时空。
5月25日晚,在宁乡大剧院上演的大型花鼓戏演出《永远的叔衡》,以传统艺术与红色故事相融合的方式,深度还原了中共一大代表、宁乡籍革命先驱何叔衡同志的一生。
两个小时的演出,现场座无虚席,不时爆发出热情掌声与喝彩,再一次掀起宁乡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
花鼓戏,在当代艺术层面,可谓是“一坛老酒”,有那么些年份了。在我们日常的认知中,这种艺术形式更多地受到中老年群体的青睐。然而,25日的演出中,年轻的观众也看得入神入迷,甚至流下眼泪。
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剧,“老少通吃”,可以让看过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笔者探究原因至少有四。
其一,真实的历史催人泪下。何叔衡同志革命的一生,是光辉不朽的一生,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苏维埃的一头牛”“叔翁办事,可当大局”。而何叔衡作为年纪最大的中共一大代表,为了革命事业奔走东西、孜孜汲汲,最后在福建长汀突围战斗中跳崖壮烈牺牲,践行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这段历史本身就极具震撼力感染力,这段史料也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这些独具宁乡特色的红色资源一经挖掘加工,势必会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和传播影响。
其二,人物的表演惟妙惟肖。几十位演员及主演的服饰、妆容极度还原逼真,整场剧中的表情动作演绎到位、惟妙惟肖,让观众仿佛看到家乡的革命先烈从舞台上缓缓走来。尤其在何叔衡同志跳崖、听闻夏尺冰壮烈牺牲、宁乡四髯齐聚一堂立志革命等几个关键点上的表演,主演们可谓是“神还原”,成为了剧中的情感“催泪弹”,许多观众因此落下热泪。
其三,场景的布置引人入胜。六个场景,紧密衔接,贯穿何叔衡同志一生,可谓一剧纵览伟人足迹。从何叔衡同志家门到湖南省通俗教育馆的长沙、从上海到福建长汀山崖处,最后出现刻有“永远的叔衡”的碑像,灯光道具等构成强大的视觉冲击,观众仿佛设身处地,所以更能感同身受。
其四,戏曲的创作艺术精湛。此剧由宁乡人自己编剧、作曲、设计、导演、表演,文字高度凝练、极富文采,既有通俗的宁乡方言可拉近内心距离,又有撼动人心的词句如“愿你们风雨泥泞多保重,安危冷暖记在心”“笑看那雨过天晴山川美,换人间凯歌高奏震长空”,观众从各处细节中感慨创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文学造诣。
从前认识何叔衡,或许还停留在历史书页上;此次观看演出,伟岸的形象就走进了内心深处。安宁之乡的小村落里孕育出伟大人物,伟大人物的传奇中亦有平凡生活的微微细枝,让我们似乎真切触摸到历史的筋骨、呼吸到当时的空气、尝了一番真理的甜味,涌起了我们为中国梦接续奋进的蓬勃热血,也激励我们更好地投入“工业强市,幸福宁乡”的实践征程。
作为宣传人、网信人,此剧也启发我们要不断迸发创新思维、持续创作精品力作,让宁乡花鼓戏“年轻态”“常在线”,让宁乡故事“处处传”“更动人”,让宁乡形象“美出圈”“火出圈”。(作者 王珺 宁乡市委网信办)
来源:长沙
作者:王珺
编辑: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