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高新区:当好创新领头雁 谱写发展新华章

  长沙信息产业园。  周柯宇 摄

长沙信息产业园。  周柯宇 摄

  在长沙高新区,各项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图为繁忙的企业生产车间。  资料图片

在长沙高新区,各项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图为繁忙的企业生产车间。  资料图片

出长沙火车站,一路向西,经五一大道、橘子洲大桥、枫林路,直抵长沙高新区腹地——麓谷。这里厂房内机器轰鸣,生产设备24小时不停运转;写字楼里工作人员来回穿梭,确认订单、洽谈合作;实验室中,科研人员反复试验,攻坚克难;工地上,塔吊林立,一派热火朝天、紧张有序地施工景象……

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长沙高新区始终高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旗帜,完成了从白手起家到科技新城崛起的华丽蝶变。3月6日,该园区迎来晋升国家级高新区30周年纪念日,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重要节点上,长沙高新区再掀创新创业热潮!

奋勇争先

位列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

“长沙高新区是首批国家高新区中为数不多的内陆地区经济开发区,晋升非常不易。国务院1991年3月6日正式发文,当时长沙高新区成立仅3年。”在这里工作了30个年头的长沙高新区经发局局长刘荣利介绍,忙碌、火热是长沙高新区常态,“我们很多企业、工地在初三、初五已返岗复工,抢工期、保进度、提产能,信心满满开启牛年新征程,再掀大干特干新热潮。”这里,每一天都有企业成立,每一天都有厂房拔地而起,每一天都有人前来投资创业,各种“黑科技”层出不穷。

作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级高新区,长沙高新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土地,创造出全省3%的税收。从1991年的几间办公室,到以麓谷为核心的“一区四园”新格局,版图拓至140平方公里;营业收入从1991年的几百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5281多亿元,仅麓谷园区就实现企业营收2820亿元;引进和培育了中联重科、威胜集团、三诺生物等47家上市企业,占全市的 61%、全省的40%;形成6大支柱产业,集聚企业3.3万家,市场主体4.8万家……晋升以来,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在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中,长沙高新区的综合实力排名多年雄踞前20强,特别是2014年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长沙高新区被定为核心区域创新谷,这标志着长沙高新区创新体系和实力得到认可,进入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科技部发布的数据显示,除综合排名靠前外,2020年长沙高新区多个单项排名也在前列,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排第12名,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排第13名。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不利因素夹击下,长沙高新区(麓谷园区)实现企业总收入2820亿元,增长23.9%;规模工业总产值1019.4亿元,增长8%;高新技术产值1470.4亿元,增长6.9%。此外,在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榜单中,长沙高新区(麓谷)位列第10名。

创新驱动

全球之最全国首创遍地开花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备受考验。圣湘生物科研团队日夜奋战,短短几天,研制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并迅速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最高日产50万人份,成为国内、国际抗疫主力军。

这只是长沙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培育高新技术、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缩影。在这里,黄伯云院士领衔中南大学创新团队,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攻克了炭/炭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系列难题,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掌握炭/炭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的国家,确保了国家航空战略安全;华曙高科许小曙博士科研团队造出中国第一台高端选择性激光烧结3D打印机。此外,全国第一台磁悬浮列车、智能机器人、全国第一个杂交水稻优化组合、中国第一卷大卷重钛带、全国首例“克隆神经疾病基因”、中国首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潇湘一号”等相继问世……全球之最、全国首创遍地开花。

成绩的背后,是长沙高新区“基因”——科技创新在支撑。围绕“高”“新”,长沙高新区聚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关键硬科技技术攻关、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促进国家炭/炭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机构落户,为创新积攒能量。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9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协作研发中心38家……仅2020年,就新增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目前长沙高新区拥有国家级平台总数达141个,居全国高新区第3;省级创新平台476个,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超过5000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98件,位居全国高新区第3。

为进一步科学监测和引导科技创新,长沙高新区自2016年开始建立了“麓谷创新指数”指标体系,是继中关村后全国第二家发布创新指数的园区,已连续4年公开发布,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越发强劲。

多点支撑

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长沙高新区,发展不是创新在“孤军奋战”,而是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人才引进、产业建设、民生保障等多点支撑,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项目立园,产业兴区。投资过千亿元的中联智慧产业园正拔地而起,三安光电、中电科装备、北斗微芯等高精尖项目纷纷抢滩麓谷。仅2020年,引进重大产业项目89个,总投资达549亿元。其中“三类500强企业”13个,过100亿元项目1个,过50亿元项目3个,过10亿元项目8个。全年新开工项目36个,竣工项目27个,每周都有项目签约,每月都有项目落地,展现蓬勃活力。

留住一个人才,带活一个产业。1994年,全国第一家“高级人才事务所”在麓谷成立,随后各类人才引进计划、政策不断完善,黄伯云、罗安、夏家辉、卢光琇、詹纯新、戴立忠、许小曙、李少波等专家“智库”纷纷择枝而来,为高新区发展注入无穷动力。截至目前,高新区拥有各类科技从业人员7.5万人,院士专家工作站46家。

硬措施打造软环境。“援企稳岗16条”“金融8条”“黄金11条”等系列政策的精准扶持,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布局未来产业集群提供了“营养”。1天企业开办、1天工程规划领证、10天施工许可……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最多跑一次”以及“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政务服务理念与能力,促企业对高新区营商环境满意率达99.2%。

产城融合,解决后顾之忧。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前来麓谷投资兴业者急剧增长,医疗、教育、交通等需求与日俱增。近3年,高新区累计投入各类民生资金74.31亿元,完善了教育医疗、运动休闲、文化活动、居家养老、交通出行等配套建设。目前,全区有中小学23所、公办幼儿园10所,各类保障房项目10多个,6大产业片区路网框架基本成形,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一心、两区、三带、四圈、五园”城市整体发展的空间开发架构已然成形。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长沙高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高新区新时期肩负的新使命、新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担当“三高一城”领头雁,打造全国一流高新区,为全市、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链接

见证者说

今年是我在长沙高新区工作的第31年。感谢好的时代,让我能够躬耕这片创新创业沃土,为岳麓山下的“硅谷”建设、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未来,我们要将“三牛精神”装进行囊,以“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姿态,以“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合力,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中,不负春光、不负期待,共同完成长沙高新区担当“三高一城”领头雁的任务与使命,作出新贡献。(长沙高新区二级调研员 刘清文)

我是1990年加入长沙高新区的,很荣幸见证并参与推动长沙高新区一步步取得现如今的成就,很幸运与长沙高新区一起成长,祝福长沙高新区越来越好,愿所有“高新人”砥砺前行,推动长沙高新区早日成为中部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长沙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 刘荣利)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周秋燕 陈丹妮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