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上午10时16分,经过两天的运输,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从北京运抵韶山。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晴 摄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小朋友在观看毛泽东保存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播放的《东方红》音乐磁带。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晴 摄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石祯专摄
冬阳高照,今日韶山分外妖娆。
继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宣布月壤将毛主席的故乡韶山作为月壤异地灾备点后,比月壤先到韶山的是一份太空大礼——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12月20日运抵韶山,将长期借用给湖南。12月25日,“神十”返回舱将在毛泽东广场正式交接,并安放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出。记者24日看到“神十”返回舱将安放的地方处在毛泽东生平展区的第九部分和第十部分连接处,设立了“毛泽东与新中国航天科技事业”专题展。想要近距离一睹“神十”返回舱风采的游客,可以来此参观,了解更多的航天知识。
不久后,“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于万米海底取回的岩石样品及实尺寸模型也有望落户韶山。
随着月壤、“神十”返回舱、海底岩石样品一一落户毛主席家乡韶山,足以告慰毛主席,这盛世如您所愿:“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第十部分展出的是“毛泽东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奠基立业”。记者在此看到,毛泽东对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请示报告的批语、他珍藏的两盘录自太空的《东方红》音乐磁带静静躺在展柜里。讲解员正向游客讲述着那段动人的历史。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宣教部部长彭艳介绍,1990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中南海6300余件毛泽东的遗物移交伟人故居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这两盘特殊的磁带及批语就在这批遗物中,它们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原始记录,也是毛泽东关心、推进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物证。
近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突发猛进,引起了世界的瞩目。我国航天史的发展,起步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当时,中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准备建立属于自己的完整工业体系,其中,便有中国的航天事业。毛泽东对航天事业十分关心。
展区内,游客正在驻足观看《毛泽东与两弹一星》短片,这短片再现了毛泽东的航天情怀。1957年至1958年1月,苏联和美国先后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在毛泽东的号召下,中科院成立了581卫星小组,开始研究发射人造卫星的问题。
毛泽东一直关注着卫星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1960年5月,毛泽东在上海新技术展览会上弓身仔细察看T-7M探空火箭,得知飞行高度为8公里时,他兴奋地说:“8公里也了不起呀!”“应该是8公里、20公里、200公里搞上去。”他鼓励大家为发射卫星做准备。
其时,国内经济还相当困难,导弹、卫星是一项“昂贵”的事业,可若等到经济处于理想状态再去追赶发达国家,恐怕事业发展会严重滞后。买和租,短期看,虽然省钱,但这是一条受制于人的道路。毛泽东给中国航天事业指出的道路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让世界听到《东方红》
1964年6月,中程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中央指示,考虑到人造卫星的国际政治影响,中国的第一颗卫星应该后来居上,比苏联、美国的第一颗卫星重量大、寿命长、技术新,还要“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
所谓“听得见”,就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传回来的信号声音,全世界人民能在地面用收音机听到。怎么办呢?中央决定以电子乐模仿经典乐曲《东方红》,来代替无线电信号,第一颗人造卫星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1日,装载着2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和1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列抵达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记者在展厅内看到这样一份批示——当年4月2日下午,周恩来听取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及其运载火箭情况的汇报。4月24日,毛泽东阅周恩来于当日晨七时报送的关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请示报告。报告说:“……目前火箭和卫星已在发射基地竖起,经检查测试,对发现的问题,均已解决。现拟同意于今夜发射,请主席批示。”毛泽东批示:“照办。”
当晚9时35分,随着一声“点火”的号令,“长征1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这颗卫星重173公斤,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绕地球一周114分钟。这颗卫星还用20.009兆赫频率在浩瀚太空播放了《东方红》。
随后,湘西、海南等测控站,将接收到的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音信号录制成磁带,由专机送往北京,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广播。一时间,这首根据陕北信天游改编的红色乐曲响遍全球。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入轨,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法、日之后第五个可以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病中审阅发射遥感卫星报告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第二天,即1970年4月25日,毛泽东就收到了中央广播事业局军管小组寄来的一封短信和一盘录音磁带。记者看到,这是一盘老式圆盘形磁带,呈棕色,塑料质地。磁带是根据“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出的《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录制的。
3天后,毛泽东又收到中央广播事业局军管小组的第二封信和第二盘磁带。据信中说,这是“东方红一号”卫星飞经首都北京和海南岛上空时直接收录、未加剪辑的录音胶带。
毛泽东听到卫星发射成功的喜讯十分兴奋,“五一”国际劳动节晚上,他在天安门城楼专程接见了参加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代表,给航天战线上的广大科研人员以极大勉励和鼓舞。
在中国第一颗卫星上天后的2年多时间里,毛泽东在与外宾谈话中,多次提到卫星话题,中心思想是:嘱咐航天人不要骄傲,要发射更多中国卫星。
1970年7月14日,毛泽东圈阅国防科委《关于航天员选拔的计划报告》,批示开展中国载人航天计划,这就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早期预演。
1975年3月31日, 毛泽东圈阅了《关于发展我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这就有了后来跃上远离地球36000千米的“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
1975年11月26日,病中的毛泽东审阅了我国发射遥感卫星的报告,后又审读了卫星发回的相关资料,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从此频频飞向太空。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专题展区二楼,记者看到这份毛泽东的诗词手稿。
这是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阔别38年的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记者发现,手稿中缺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一句。据介绍,后来在公开发表这首词时,毛泽东补上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金句。
2020年11月10日,中国“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下潜深度为10909米,刷新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记者了解到,不久后,“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于万米海底取回的岩石样品及实尺寸模型有望在该馆展出。
12月17日凌晨,中国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壤返回祖国怀抱,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部分月壤将安放在位于韶山清溪镇石山村天鹅山的航天科技小镇。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毛主席的殷殷嘱托和宏远布局,推动着中国科技事业大踏步前进,也激励着中国广大航天人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开拓创新、再接再厉。60多年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毛主席曾经的豪言壮语,如今一一成真!
精彩回眸
“神十”飞天震撼瞬间 本报记者现场见证
时间回溯至2013年6月11日,记者与同事胡益虎一起,有幸在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见证神舟十号成功发射、震撼人心的一幕。
长沙晚报作为省会主流媒体,从神舟五号开始,每次都特派记者进行采访报道,用笔触和镜头给广大读者带回大量独家、鲜活的新闻,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
2013年6月11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天气晴好,碧空如洗。本报记者和数万观众早早地抵达发射中心,共同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15时05分许,载有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名航天员的车队抵达发射中心火箭发射架。记者远远地看到他们穿着航天服走下车,进入防爆电梯,升至发射架顶端,随后进入“神十”船舱。
发射架前“一丝不苟,分秒不差” 的巨型宣传标语格外醒目。在距离发射架西侧约1500米的观测区,大批游客和当地群众陆续涌来。
15时30分,技术人员正在“神十”运载火箭底部的塔基上紧张工作,为点火做最后的准备。16时37分许,随着“神十”飞船整流罩舱门关闭,发射进入最后阶段,包裹着火箭的蓝色回转平台从下往上依次张开。
为了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记者选择在指挥中心大楼三楼的阳台,镜头早已牢牢锁定蓄势待发的神舟十号。
17时12分,最后一组回转平台蓝色钢臂展开,修长的火箭组合体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鲜艳的五星红旗和“中国航天”几个字格外夺目。
“10、9、8、7、6、5、4、3、2、1,点火!”17时38分,随着发射指令下达,“轰”的一声巨响,大地震动,火箭底部喷射出巨焰后腾空而起,橘红色的尾焰在湛蓝的天空下分外亮丽,火箭越来越远,留下白色的轨迹,尾焰闪动,渐渐变成一点耀眼的星光,中国人带着探索宇宙的梦想再次起航。本报记者也用镜头,定格了“神十”成功发射的历史性时刻。
延伸阅读
中国航天捷报频传 湖南力量十分给力
记者了解到,无论“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升空还是“嫦娥”探月工程实施,无论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还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都有着湖南籍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在奉献着无悔的青春。中国航天事业捷报频传的背后,有着奋进不息的湖南力量。
湖南航天人“群星闪耀”
湖南人在中国航天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湖南省政协原主席陈求发,都曾担任国家航天局局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和探月工程总指挥。
中国第一代航天专家张履谦,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周建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善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总设计师谢更新……“群星闪耀”的湘籍航天领军人物,无不在挥洒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着光和热。
本报记者采访过的宁乡籍航天人高敏忠,在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升空的过程中,担任过多年的火箭加注指挥。明知火箭加注充满危险,仍把火箭发射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把戈壁荒漠作为人生的战场,被称为“敢死队长”。正因为这份执着和忠诚,他用数十年为中国航天发射液体推进剂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国家队,国防科技大学深度参与其中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在此次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中,国防科大于起峰院士课题组设计出基于视觉引导的月面采样位姿测量方案,助力我国顺利完成首次机械臂表层月壤自主采样;以罗亚中教授为带头人的国防科大载人航天任务规划与系统仿真课题组针对上升器与轨道器(含返回器)的环月交会对接任务,研制了相关模型和软件,为成功完成“太空之吻”提供技术支撑;张青斌团队研发了嫦娥五号返回器降落伞减速段飞行管道仿真分析软件,首次应用于嫦娥五号的搜索回收任务。
湖南航天元素“熠熠生辉”
凭借强大的科研力量支撑,多年来,湖南承担了国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空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等一系列国家航天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工程。
中南大学、湖南中创空天承担了我国大型运载火箭燃料贮箱、环筒、薄壁等超大型铝合金结构件研制任务。
江南工业集团承担了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航天座椅缓冲器研制任务,保障了历次载人航天任务航天员生命安全。
长沙湘计海盾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显示和人机交互信息设备研制单位;湖南航天环宇、湖南顶立科技是我国航天器数传天线、收发信号馈源和热工装备等研制企业;华菱线缆、湘潭特种线缆、衡阳恒飞线缆承担了长征系列火箭点火线缆、特控线缆和航天员“脐带”线缆等研制任务;中电48所、景嘉微电子、株洲时代橡塑、衡阳凌云特材、衡阳星鑫绝缘承担了长征系列火箭相关电子传感器、图形处理芯片、结构材料、绝缘材料研制任务;长沙天仪研究院、湖南航升卫星是我国商业航天的重要参与者,已累计发射各类卫星近20颗。
九霄云上,“湖南元素”熠熠生辉。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程放军 朱炎皇 彭昶 郭千千 毛婉瑶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