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宁乡资福镇:一个省定贫困村的蝶变

  在宁乡资福镇珊瑚村的种植基地里,党员干部和村民同劳作,种下芦笋幼苗。 张禹 摄

在宁乡资福镇珊瑚村的种植基地里,党员干部和村民同劳作,种下芦笋幼苗。 张禹 摄

  资福镇珊瑚村种植基地的芦笋长势喜人,贫困户喻光同(左一)正在给芦笋除草。张禹 摄

资福镇珊瑚村种植基地的芦笋长势喜人,贫困户喻光同(左一)正在给芦笋除草。张禹 摄

  在位于珊瑚村的千木园林苗圃里,贫困户袁金秀(左一)和村民们一起劳作。  张禹 摄

在位于珊瑚村的千木园林苗圃里,贫困户袁金秀(左一)和村民们一起劳作。  张禹 摄

  资福镇珊瑚村的芦笋种植基地将在明年进入丰产期。  受访方供图

资福镇珊瑚村的芦笋种植基地将在明年进入丰产期。  受访方供图

道路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2014年被评为省定贫困村,全村1620户6100余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5户660人……对于地处雪峰山余脉乌牛山下的宁乡市资福镇珊瑚村而言,要摘掉贫困的“紧箍咒”并非易事。

然而,这个昔日的省定贫困村,已经早在2017年就成功出列,并且打造了“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珊瑚样本”。如今,珊瑚村更是依托“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今年预计村级集体经济有望突破50万元,唱响了乡村振兴的富民曲。

“我们要立足本地自然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为抓手,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资福镇党委书记罗集华如是说。

秋高气爽的季节,珊瑚村里一派丰收景象,映入人们眼帘的村组公路四通八达,芦笋、苗木、水果等种植养殖产业基地遍布全村,扶贫车间里女工们操作娴熟……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已经发生了令人惊艳的蝶变。

基础设施改善,贫穷山村迈上致富大道

“以前这里是一条山路,汽车根本进不来,现在修好了水泥路,也带来了财运!”正在珊瑚水果基地干活的一名村民,指着横穿水果基地的水泥路表示,“搭帮张总承包了这一大片山林,和村里一起建起了水果基地,村里和驻村工作队又向上面争取资金修好了路。”她口中的“张总”,就是张明秋,他同时也是珊瑚水果基地的负责人。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

在珊瑚村,交通闭塞、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2016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和珊瑚村支村两委精准发力,长沙市人防办、长沙市市监局、长沙市妇联以及宁乡市农机局、宁乡市交运局等后盾单位和有关部门,先后支持珊瑚村村级建设和扶贫资金1300余万元,而村民群众也主动筹资筹劳,共完成30多条村组公路合计50多公里的硬化和修缮,基本实现水泥路到组到户;完成6公里的村组道路白改黑;安装路灯400多盏,村民集居点基本实现亮化;高标准改造了大石魁桥连接线,升级了外向交通;整修骨干山塘50口,清淤护砌渠道20公里;建成了村民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村卫生室、广播室、图书室等;改善了珊瑚九年制学校、村幼儿园的办学条件……通过一系列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既改善了村容村貌,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村里还投资30多万元,添置垃圾桶1000多套和垃圾清运车4台,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新建三格式化粪池651座,建立13人的常态化保洁队伍,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好转,获评2017年度宁乡市美丽乡村考核先进村、2018年度长沙市“垃圾分类”示范村。

与此同时,为贫困户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其中,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或申请危改,或予以修缮,让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上石组贫困户喻光明家就是一个例子,之前他一家人住在土砖屋里,大雨大漏,小雨小漏,2017年在帮扶责任人、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致公党长沙市委主委王国海的关心下,以及各级部门的帮扶下建起了新房,今年喻光明的女儿大学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

今年7月,镇党委书记罗集华在走访贫困户谢建强时发现,他家的土砖厨房开裂隐患重重,迅速联系镇村干部商议解决,动用专项资金2万多元,为他家新建了一个砖瓦新厨房。看到70岁的贫困户曾霞连家屋顶漏水,罗集华自己掏腰包5000元,请来专业人员翻新屋顶、做防水,老人感动得连声说“谢谢”。

产业蓬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喜人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利用好土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是珊瑚村脱贫开发的重要路径。

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部门和后盾单位的积极支持下,支村两委、驻村工作队齐心协力,珊瑚村坚持因人因地施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村级集体经济从零到有发展壮大,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就业机会。

珊瑚村党总支书记谢拥军介绍,驻村工作队与支村两委通力合作,根据实际情况,商议制定了三年规划、年度计划以及每户帮扶措施,成立水果、烟叶、水稻、油茶、苗木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1300多亩,重点建设了芦笋种植基地、珊瑚水果基地、水产养殖基地、药材种植基地等,形成了以“合作社+公司+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引进的6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让村级集体经济真正实现从“输血”到“自我造血”转变。

在位于川门组的芦笋种植基地,排列整齐、高度和宽度都整齐划一的大棚内,高档食材芦笋种苗长势正好,这个省级重点产业扶贫项目的引进,则主要归功于镇党委书记罗集华。

“基地总投资100万元,计划建设40个标准大棚,一年结笋,两年可产生经济效益,三年达到量产。”基地负责人表示,在明年实现量产后,一个大棚可实现年纯收入7000元。通过这个芦笋种植项目,将为394名贫困户每年带来分红收入,分红期长达5年。

正是不断优化调整并发展壮大的各种产业项目,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零的突破,到2019年已经达到12万元。“光伏发电项目年经济效益8万元以上,300多亩烟叶生产的村级工作经费收入8万元,扶贫车间年均分红3万元,苗木基地土地租金3万元,水产养殖基地土地租金2万元……”长沙市派驻村帮扶第一书记鲁朋兵表示,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以突破50万元,有望跻身村级集体经济强村。

村民稳步增收,今年人均收入直奔2.5万元

在位于珊瑚村新稠组的长沙千木园林有限公司苗木基地,新培育的红叶石楠、栀子花等小苗木,正躲在黑色遮阳布搭成的矮棚内静静生长,10余名当地群众将一批苗木打包,准备装车运往株洲销售。

“在这里干活不是太累,一天工资有100元,既照顾了家里,又挣到了钱,我感觉很满意!”51岁贫困户袁金秀一边手脚麻利地干活,一边告诉记者,她的丈夫多年前在打工时受伤,不能再干重体力活,而她却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经常是“转战”几个种植养殖产业基地,一个月能挣到3000多元钱,她现在最大的愿望是盖新房。

“能够为家乡尽一份力,我心里很高兴。”兴珊电子配件经营部负责人杨海江坦言。2018年,本地村民杨海江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造福父老乡亲,毅然告别沿海发达地区,回到家乡开办工厂,投资100多万元注册成立了一家电子配件经营部,主要业务范围为电子产品线材加工,产品远销俄罗斯及东南亚国家,以“公司+社员”的经营模式,统一技能培训和岗位安排,带动周边贫困户妇女实现就业。

2019年4月,杨海江的工厂被授予宁乡市第一批“就业扶贫车间”。目前,公司产销两旺,为更好地抢占市场,他又追加投资60多万元,与珊瑚村合资新建兴珊电子配件经营部,达到公司发展壮大与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双赢。目前,在扶贫车间打工的贫困户有6人,喻巧林就是其中一位,她今年已经拿到了1万多元工资。

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珊瑚村还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扶贫“菜单”,让贫困户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参与其中一项或几项产业,由政府补贴生产成本,合作社和基地免费提供资源和技术,并与贫困户签订单合同。同时,无劳动能力的21户贫困户参与土地流转,21户特困户参加公益性岗位。

“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劳动创收,76户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和劳动务工与合作社合作,98户种植烟叶。”珊瑚村扶贫专干、妇联主席付碧良介绍,“四跟四走”产业扶贫项目中,包括养猪的96户、养鸡的12户、种朝天椒的17户、参与芦笋种植基地的120户(10户从事复合产业),村级产业帮扶覆盖率达到100%。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项产业的带动下,珊瑚村的人均纯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由2014年的4650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23000元。据介绍,今年最后4户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兜底脱贫,从而达到整村全面脱贫,而村民的年人均收入预计可达到25000元。

帮扶一线见真情

他躺在医院里还想着贫困户

联系鲁朋兵的那天,他正在住院,不过一聊起扶贫的事情,他在电话里的声音就很大,一点都不像刚刚做完手术住院的病人,而话语里都是对贫困户的关切之情。

鲁朋兵介绍,珊瑚村是长沙市人防办和市妇联的联点扶贫村,而他已是第三任驻村帮扶第一书记。近年来,珊瑚村的变化的确可以用“蝶变”二字来形容。目前,村上成立了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1300多亩,重点建设了芦笋种植、水产养殖、水果种植等基地,形成了以“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

资福镇珊瑚村从特色资源出发,选定了晒烟、水果、优质稻、玫瑰花、土鸡等种植养殖产业,作为实现产业脱贫的主攻方向,并成立了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扶持“菜单”。第二步,则由贫困户自主“点菜”,扶贫干部引导贫困户根据发展意愿和能力自主选择脱贫项目,根据家庭状况和实际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产业。

家住珊瑚村山塘组的喻光同,是第一批吃上“点菜”的贫困户。喻老汉今年76岁,夫妇两人都是年老多病,唯一的儿子患精神抑郁症,儿媳离家,孙子年幼,家中既无劳动力,又无生活来源。

鉴于此,扶贫工作队就鼓励喻光同发展种植烟叶2亩,预计年收入1.2万元。同时,喻光同在芦笋种植基地打工,从事除草、浇灌、施肥等力所能及的农活,一天工资有120元,一年下来能挣2万多元。另外,还安排了一个搞卫生的公益性岗位,一年也能收入4000元。喻光同感激万分地说:“没想到我这个老头子还能赚钱,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谢扶贫干部关心!”

今年,面对年初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鲁朋兵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支村两委干部冲在一线,组织党员和志愿者成立联防联控工作队,上门入户做工作,劝导村民取消各类红白喜事和群体性聚餐,对湖北返乡人员的健康监测管控到位。同时,为了防止疫情造成返贫的情况,他围绕高质量脱贫的目标,着力于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村级就业扶贫车间安置贫困劳动力8名,安排贫困户公益性岗位24个,全村贫困户产业扶贫覆盖率达到100%。

脱贫典型话振兴

他用行动诠释“勤劳能致富”

谢华家住资福镇珊瑚村广石组,这位44岁的汉子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力气,一天到晚不是在田间地头劳作,就是在赶往干活地点的路上,而且脸上总是挂着微笑。

谢华和陆跃香夫妇育有一子一女。早年间,夫妻俩都在广东务工,每天起早贪黑却收入并不高。2008年,儿子出生后患病,花去十几万元医疗费,导致家庭债台高筑。想到家中还有老人需要赡养,孩子也需要父母陪伴,2013年,谢华夫妇决定回乡务农。2014年,谢华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镇村党委、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帮扶干部不断鼓励下,谢华和妻子逐渐改变了过去的保守思想,开始流转土地种植烟叶、辣椒、优质稻,靠着勤劳的双手去奋斗,并于2016年成功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收入超过10万元。

“遇上这么好的时代,只要自己勤快一些,就不愁过不上好日子!”谢华开心地说,今年夫妻俩流转了几十亩土地,除了种植烟叶,还种植了辣椒5亩、豆角2亩、西瓜3亩等,还饲养了塘鱼、母猪、鸡鸭鹅等。另外,他还办理了5万元扶贫免息贷款,准备开垦20亩山地种油茶。“虽然很忙,但想到生活越过越好了,就很知足。”想到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谢华的笑容也更灿烂。

让谢华最自豪的,还是两个听话的孩子。谢华表示,女儿已经毕业,目前正在单位实习,而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优异,已经送到宁乡城里去上初中了,目前的学费负担能够承受得起。说起一对儿女,谢华嘴角的笑容更深了,“孩子们都很听话,在家的时候帮了我很多忙,干起活来是又快又好。我希望孩子多读书,用知识斩断贫穷的根子!”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高运 陈燕 张禹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