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雨花区安排专项资金,鼓励贫困户把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并交由专业公司运营。图为跳马镇民宿。熊其雨 摄
浏阳市小河乡引进农民画室产业,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致富。 李紫晗 摄
一根针,能绣出怎样的世界?
2000多年前,发轫于长沙的民间刺绣,承湖湘之灵气,开宗立派,跻身中国四大名绣的殿堂。
2000多年后,在一场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长沙以绣花之精神、湘绣之针法,蹚出了长沙路径。
2017年,长沙市的84个贫困村全部实现出列;2019年,对口扶贫的龙山等8个县齐刷刷摘帽。
碧云天,金黄地,望山见水留乡韵。无边的秋色,“绣”出来的是长沙的大美与大爱。
飞针走线 精准攻破“插花贫”
一盘辣椒炒肉、一盘清炒南瓜,这是年过六旬的“五保”老汉罗金树的午餐。虽然居住在长沙城郊,如今的罗金树靠养猪脱了贫,日子过得安乐舒心。
罗金树所在的望城区桥驿镇黑麋峰村,过去是省定贫困村。虽地处省会城市近郊、山好水好,却是个地贫人穷的山窝窝,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291人。
这种相对分散、没有连片的“插花式贫困”散落在长沙的土地上。全市84个贫困村分布在4个区县(市)的49个乡镇(街道),13.4万余名贫困人口分布在6个区县(市)的857个村(社区),一直是小康建设的难点、堵点。
针对“插花式贫困”的特点和成因,长沙市制定出台了一套精准聚焦“补短板”的政策体系和帮扶办法。
谁说穷在深山无人问?2015年开始,浏阳市大围山镇同幸村迎来一批批山外“远亲”。道路硬化、桥梁加固、易地搬迁、特色养殖……在长沙市委办公厅、长沙市工信局等单位帮助下,同幸村补齐了基础设施、扶贫产业等“短板”。
“我家世代养蜂,这几年,每年都能得到4000元产业扶贫资金。” 黄泥塘组的汪炳生介绍,在政府帮扶下,养蜂规模不断扩大,从父亲当初传下来的几箱已增长到150多箱,“去年收了2000多斤蜂蜜,全部销售一空,赚了3万多块钱。”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扶贫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贫困村和贫困户找准问题、找准出路。
为此,长沙市通过奖补政策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参与扶贫开发,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由此促成了155家企业、商会与全市84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共对接项目113个,签约金额近30亿元。
上升村真的上升了。在这座位于浏阳市大瑶镇的贫困村里,21户有返贫风险的“脱贫户”,与社会爱心人士“结对认亲”,联手巩固扶贫成果。村党总支书记胡显谋说:“有了爱心人士‘一对一’精准帮扶,这些‘脱贫户’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长沙县金井镇副镇长孙应德说:“我们加大对脱贫‘不稳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力度,一旦发现因病、因灾返贫的苗头,就及时介入帮扶,确保脱贫成果‘不打折’。”
密针细缕 脱贫振兴“齐步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走进望城区茶亭镇泉丰村,仿佛跃进了绿色的海洋,成片的油茶林随着连绵的山势迤逦而去。起伏的波涛始于2017年。这年,村里流转了荒废的油茶林100多亩,交由贫困户来管理。务工工资加年底分红的模式,迅速使得该村形成了3000亩的油茶林。
仅仅3年,集体收入曾经为零的泉丰村,去年增收百万元,今年有望跃升到150万元。目前油茶基地还在扩建榨油厂,以此延长产业链。
喜人的变化,得益于长沙率先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创举。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发展。2018年,长沙市一方面大力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打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救助、兜底保障等14个专项扶贫“组合拳”;一方面连续发布《关于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四大文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绘制蓝图。
此后两年间,长沙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齐步走”的政策举措不断“加码”,全市上下凝聚共识,产业、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向乡村汇聚。
没有肥沃的农田,也没有丰沛的水域,浏阳大围山脚下的小河乡乌石村有的只是山区风景。近两年,乌石村独辟蹊径,以“画”为载体、以“河”为纽带、以“乌”(黑鸭、黑兔、黑山羊)为元素,挥毫出了一条精准脱贫的“乌石路径”。
目前,小河乡的农民画室产业已培养出460余名农民画师,其中有50余名贫困户。这里的山水画、油画等产品销往国内外,去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
地处乌龙山下的宁乡市资福镇珊瑚村,水产养殖基地波光粼粼,生机盎然。村里成立了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1300多亩,重点建设了芦笋种植、珊瑚水果、水产养殖、水果等基地,形成了“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
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珊瑚村还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扶贫“菜单”,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因人施策,定向设岗、灵活就业,探索走出了一条多种“小产业”推动“大扶贫”的新路子,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4650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23000元。
近5年来,长沙统筹安排各级产业扶贫资金6.02亿元,实施“四跟四走”产业扶贫项目2195多个,打造了一批特色扶贫产业,带动9.37万贫困人口每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金针度人 扶贫协作“断穷根”
2020年2月29日,省政府批复同意龙山县摘帽退出贫困县。至此,龙山终于完成了贫困线上的冲刺。
而发力,始自1994年。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长沙对口帮扶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
二十六载春秋,资源,不断向龙山汇聚;力量,不断往龙山倾斜,书写出扶贫协作的“长沙答卷”。
山水相隔,却如同手足。长沙作为省会,这些年来持续在帮助龙山巩固脱贫成果,对接乡村振兴。仅2016年以来,长沙投入对口帮扶龙山县资金8.2亿元,实施项目807个,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全面系统帮扶。
在长沙帮扶工作队的指导下,洛塔乡建成了3000亩华南锥栗产业园,结出了“致富果”——龙山锥栗。这也成为了残疾女孩吴添春的脱贫致富果。
虽然腿脚不便,但依托电商平台和线下门店同步销售各类锥栗加工产品,吴添春去年个人纯收入达8万元。“锥栗销售情况挺好的,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1万多元。”吴添春一脸收获的喜悦。
地处偏远、崖陡壑深,位于龙山县城东南一角的洗车河镇,贫困一直是甩不掉的标签。如今,这些老黄历终于翻过去了。放眼望去,群山之间层层梯田错落有致,果园、种植基地一个连一个。
是什么促成了洗车河的巨变?2017年,长沙市望城区驻洗车河镇帮扶工作队进驻后,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因村因人制定产业帮扶政策,使得昔日荒山长出了棵棵“摇钱树”。
三年多来,望城区积极推动洗车河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带动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了“锦绣龙山”黄桃、“硒香济”生态米等扶贫产业品牌。目前,全镇共开辟扶贫产业基地5个,带动村民自主建成特色产业基地5个,产业开发3742亩,2955人受益,一条村民自主发展、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道路已经形成。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长沙市的扶贫协作结出了满园硕果。目前,龙山的产业已形成了果蔬、茶叶、中药材、养殖等七大特色产业。龙山县贫困发生率也从1994年前的23.56%,降至了0.78%。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全面小康的长沙,迈开了更大的步履。
日前,在长沙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浏阳市关于开展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试点工作总体方案》新鲜出炉。这份热腾腾的方案,旨在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探索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提供走向富裕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路虽远,行则必至。我们相信,通过脱贫摘帽后的“接力跑”,长沙必将为全国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晗 刘帅 李俊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