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告别泥土住高楼 红星居民感慨:“小康是拼出来的”

  住进花园式高楼大厦,感受家园的宜居幸福,张新明经常拿起手机,记录小康生活的点滴。 长沙晚报通讯员 付梦琼 摄

住进花园式高楼大厦,感受家园的宜居幸福,张新明经常拿起手机,记录小康生活的点滴。 长沙晚报通讯员 付梦琼 摄

开栏的话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承载着人们对宽裕殷实、安康幸福生活的期许与向往。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本报今起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贴近火热生活、走进群众心坎,在充满温度与感动的小康故事里,感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汇聚起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强大力量。

端一杯热茶坐在自家客厅大大的落地窗前,眼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俯首能欣赏到小区的葱茏绿景,“告别泥土住高楼,成为股东享分红。”55岁的雨花区红星村社区居民张新明笑道,小康生活里处处都是甜蜜。

张新明的家在御溪国际小区18楼,这里也是原红星村为村民打造的高层安置点。150平方米的大房子,被一家三口收拾得精致又温馨。“我和老伴念旧,客厅装饰成中式古典风格;女儿时尚,她的卧室走简欧风。”6月11日,面对记者来访,张新明笑着一一道来,2014年,他不仅分到这套宽敞住宅,同时入手的还有140平方米的商业门面。

“生活好了,根不能忘。”张新明小心翼翼从柜子里捧出一个布包,里面是几张他年轻时参加“双抢”的照片。“他种田可是好把式。”张新明的妻子许芙蓉插上了话,上世纪80年代忙农活,他一人一天就能收割稻子超过200公斤。而在当时的红星村,家家种田种菜为生,住的则是低矮简陋平房。

上世纪90年代,红星村成立红星实业公司,1997年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开业,很快便成为中部最大的农产品市场。“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小康生活也加速从梦想变成现实。”张新明带着记者边走边看边介绍:红星村在全市率先推出农民集体安置模式,从温馨的农民新村到现代化的花园式安置大厦,家家都有了宽敞住宅;2534名村民个个都是红星实业的股东,如今每月可领3600元分红。

“小康是奋斗出来的。”以前在土地里觅食,张新明不觉得苦,现在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他更觉得奋斗有价值。10余年前,红星村曾给予村里10个组每组10亩生产安置用地,让村民们放开手脚去创业。身为万西湾组组长的张新明,铆足劲带领组民奔小康。

10亩土地“傍身”,村民变种田为种“楼”。这些年,万西湾组成立投资公司,并以土地为投入,先后与德思勤、步步高等大企业合作打造商业楼宇。土地盘活了,万西湾组给组民的分红年年水涨船高,“从以前的每年5000元、1万元,到现在年分红2.5万元。”这些数据张新明张口就来。

房子有了、收入多了,对张新明一家来说,小康就意味着家境殷实、生活安康。“老伴有退休金,女儿工作不错,我自己每年的股民分红、组级分红和在投资公司工作的工资奖金加起来,有近20万元。”他乐呵呵地说。

小家庭走向小康生活,大家园同样充满小康幸福。2012年红星村完成撤村建居的改制,村民们分至4个新成立的社区。成为红星村社区居民的张新明一家,在宜居家园收获越来越多的幸福。“社区对面就是绿化公园,这些年社区成立了舞蹈队、健身队,打造了悦读书吧,文化活动丰富得很。”许芙蓉说,居民们都赶着来参与。

傍晚时分,绿化公园里响起欢快的旋律,跳广场舞的人们已闻乐起舞。和老伴携手走在绿林小径中,淡淡花香飘来,张新明禁不住赞道:“真甜。”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胡媛媛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