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小河乡乌石村村民在绘制油画(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与泥土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农村妇女张功梅,偶然与艺术“沾了边”,还用一支画笔供儿子读完了高中。
今年50岁的张功梅,一直生活在湖南省浏阳市小河乡。这里地处湘赣边界的大围山区,风光秀丽,却三面环山,交通不便。绵延的山地上,锄头挥得再好,也刨不出多少收入。
“我曾在山上种黄豆,收了豆却卖不出去,赔了两三万元。”丈夫生病、儿女读书,因照顾家庭不能外出务工,张功梅被困在了大山里。2014年,张功梅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浏阳市小河乡乌石村村民在色板上调色(5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转机出现在2016年。那年,小河乡外来了几位绘画老师,教农民在家门口通过绘画实现就业,张功梅成了村里第一批放下锄头、拿起画笔的人。
“开始学画的时候,我连毛笔都不知道怎么拿。”张功梅说,一提起画笔就犯愁,脑海和眼前的画纸一样空白。迟疑中,墨水早已从笔尖滴落,她却不知该如何下笔。层次、线条、构图,这些概念更让她感觉遥不可及。
画室的老师给了张功梅信心。“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描底图、画线条、掌握下笔的力度。”她上手很快,练了三个月之后,就可以独立完成一幅山水画了。
“培训期间,每月有1500元的补助。正式工作后,一个月可以有3000多元的收入。”张功梅给记者算“收入账”,有时一天可画近二十张,一张能收入十几元。儿子读高中的费用,她就这样一张一张地“画”了出来。
2018年,张功梅脱贫了,可她却劲头不减。今年初,她转到另一间画室学习市场更广的创意油画。虽然又是从零开始,她却一点都不担心。说起“光影配合”等术语时,张功梅满脸自信。
浏阳市小河乡乌石村村民张功梅(前)和林桂春在绘制油画(5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坐在张功梅身边认真临摹一幅静物油画的,是34岁的林桂春。这名曾经的家庭主妇,如今不仅有了一份“美丽”的工作,还实现了儿时的绘画梦,将山水与田野都画在了自己笔下。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但小时候家里负担重,没有机会去接触。”林桂春说,初中毕业她就外出打工,兜兜转转回乡后,开始了忙忙家务、带带孩子的主妇生活。
2017年,林桂春进入画室学习山水画。拿起画笔后的她,仿佛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小时候的兴趣竟然帮我赚到了钱,画多久我都不觉得累。”林桂春说,晚上她会把未完成的作品拿回家里继续画。当她作画时,吵闹的孩子们也会安静下来,好奇地在旁边看着。
浏阳市小河乡乌石村村民根据绘画教程绘制油画(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天放晴时,林桂春就带着画板走向田野。山峦的轮廓、草木的颜色、孩子奔跑的身影,一一映入她的眼帘,又出现在她的笔下。“我很幸运,村里有这样的产业,让我有了一份身心愉悦的工作。”再过不久,她的画作会被文化公司带出大山,漂洋过海,走向日本、韩国,以及一些东南亚地区。
自2016年以来,小河乡的农民画室产业已培养出像张功梅、林桂春一样的460余名农民画师,其中有50余名来自贫困户,人均月收入在3500元以上。这里的山水画、油画等产品销往国内外,2019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
“身在农村,我们一样可以依靠‘美丽事业’走出贫困。”林桂春说。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紫凌 刘芳洲 刘良恒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