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疫情期间戴隐形眼镜会增加感染风险吗?长沙专家来解答了

近日,美国眼科学会建议,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近视人群应放弃隐形眼镜,多戴框架眼镜,以减少触摸眼睛的冲动及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

于是,一些近视人群担忧,佩戴隐形眼镜是不是真的会增加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很多家长担忧,该不该让孩子继续佩戴角膜塑形镜?对此,长沙爱尔眼科医院视光专科主任黄丹为大家详细解答。

疫情期间可否戴隐形眼镜受关注

刘女士戴隐形眼镜快20年,“从读大学开始,很多爱美的女生、爱运动的男生都开始戴隐形眼镜,觉得又方便又美观,从此就用隐形眼镜取代了框架眼镜”。近两年,刘女士经常感觉眼睛特别干涩,却没有引起重视,听到“佩戴隐形眼镜可能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才下决心到眼科检查,并听取医生的意见。医生检查发现,刘女士双眼的角膜变薄,并有轻微的炎症,干眼症比较严重。

今年14岁的小远(化名)升初中后近视度数增长较快。去年,他在眼科进行了专业的检查验光,并在医生的建议下佩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视力,现在近视度数得到了有效控制。“学校复课了,孩子又是寄宿生,疫情期间不知道到底该不该让他戴角膜塑形镜。”小远的妈妈陷入两难,戴吧,担心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不戴吧,又担心近视度数快速增加。

黄丹介绍,疫情发生后,近视人群对于佩戴隐形眼镜是否安全的问题特别关注。尤其是美国眼科学会的建议在互联网上传播后,视光专科经常接到这类咨询,而刘女士和小远戴的是不同类型的隐形眼镜,他们的担忧很有代表性。

每天佩戴软性隐形眼镜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

隐形眼镜也叫角膜接触镜,根据材质的不同,分为软镜和硬镜两大类。软性隐形眼镜由于戴着舒适,成为目前最普及的镜片种类。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种镜片的材质透氧性比较差,眼睛的角膜所需氧气80%来自空气,隐形眼镜就成为了角膜和氧气之间的一道屏障,长时间佩戴会导致角膜缺氧,引起角膜炎症,上皮软化脱落而损伤、变薄,以及干眼症等。

“像刘女士的情况,近20年用软性隐形眼镜取代了框架眼镜,对角膜造成伤害是肯定的。”黄丹提醒,未成年人不能佩戴软性隐形眼镜,建议近视的成年人群也尽可能少戴,每天佩戴时间应控制在4小时以内。近视人群如果不想戴框架眼镜或做近视手术,建议用硬性隐形眼镜取代软镜。硬镜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白天戴的RGP高透氧角膜接触镜,另一种是晚上戴的角膜塑形镜。后者目前多用于青少年矫正视力,小远佩戴的就是这种,其实成年人同样适用。这两种硬性隐形眼镜的材质都具有高透氧性,长期佩戴也不会伤害角膜。由于角膜塑形镜只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佩戴,白天不戴眼镜也能保持良好视力,只要在佩戴和存放镜片时遵医嘱做好卫生工作,不存在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对眼睛也不会造成其他不良影响。

佩戴隐形眼镜须做好一级医疗防护

“隐形眼镜作为一种医疗器械,必须在眼科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验配,平时佩戴也要做好一级医疗防护措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是如此。”黄丹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防护措施。

首先是勤洗手,且方法要正确。佩戴隐形眼镜者,若用被污染的手去接触眼睛、鼻子或嘴巴,就可能存在风险。在佩戴镜片前,应该用香皂或洗手液洗手,用流动水彻底冲洗,烘干双手或用干净无毛絮纸巾擦干双手。

平时应加强镜片、镜盒的护理。每天取下镜片后,用多功能护理液揉搓镜片,并将镜片浸泡在有杀菌功效的多功能护理液或双氧水护理液中;每日戴镜前,要用护理液或免洗中和片揉搓镜片;每月对镜片进行强效消毒和除蛋白护理;定期清洗镜盒,一个月更换1个新镜盒。

如果出现发热或明显的感冒症状(打喷嚏、流鼻涕、鼻塞、流泪)应停止佩戴隐形眼镜;如果出现眼部不适,如眼睛发红、刺痛、流泪、怕光等症状,应停止佩戴隐形眼镜并到眼科就医。近期与新冠肺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史,需要医学观察者特别注意,要彻底洗手,不要用手揉眼睛和鼻子,白天尽量戴框架眼镜。

“宅”家的孩子更应注意视觉放松

目前,长沙的小学暂未开学,家长们十分关注“宅”在家上网课的孩子如何减少近视发生和快速发展的风险。黄丹介绍,就现有的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依据,充分的视觉放松对近视发生发展有显著的保护性,但有四个重要前提:

视觉放松时应尽量保证整个视野的注视距离都是眺望。也就是说,不管家里的客厅有多大,虽然中心视力基本是远距离注视,但周边视野仍很大程度受到家具、陈设、房顶、地板的局限,从而会减弱视觉放松的近视抑制效果。

视觉放松时应保证充足的光强。众多研究表明,强光照对近视发展有明显抑制作用。户外光线相比户内光线更能有效抑制近视。所以有条件能让孩子们在院子里和阳台上进行视觉放松的家庭,应尽量鼓励孩子们在户外放松。

视觉放松时间应足够长。动物模型显示,近视保护刺激如果给予时间太短,则不足以抵消近视诱发刺激对眼球的影响。所以每次视觉放松应至少保证5分钟以上。

视觉放松发生的时间点要比整体的放松累积时间更为重要。具体来说,视觉放松最有效的时间应是刚刚结束高强度近距用眼之后,这样才能最有效消除“近视刺激”因素对眼球的不利影响。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彭放 周巧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