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长沙12月16日讯(通讯员 张亚杰)“现阶段的课程教育已经不仅仅是狭义的知识传授与技能习得,而是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和发展,其教育的灵魂是实践出真知。我们组织本次研学旅行,就是希望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激活灵感、开阔视野、培养情怀。”研讨会上,谷臣彪校长正在与老师们进行出行前的热切讨论。常德桃花源,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八年级语文课本中认定的《桃花源记》唯一原型地。千百年来,从诗仙太白到乡村寒儒,从画坛名宿到寻常布衣,世人寻求桃花源的脚步从未停止。
谷臣彪校长和同学们共同完成研学旅行中的实践活动。
12月14日,长沙县第七中学高二年级68名师生在湖南孩真友趣成长教育有限公司的组织下走进常德桃花源,开启了一场为期两日的《沿溪问津·世外桃源》研学旅行,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引领同学们回归故事的本真,收获最真实的感触。
实景课堂 文学与现实交映
推开沁香典雅的木门,长沙县第七中学的学子早已换上红黑相间的汉服。“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川书院读桃源,每一句诗文的背后,同学们的脑海里都浮现着一幅幅实景,浓厚的诗词氛围在此刻将研学推向了高潮。学子们真正意义上站在了古人的立场,琢磨陶公当时写下名篇的心境。此时此刻,文学与现实交相辉映,《桃花源记》仿若一条丝带,指引着同学们回溯千年的时光。
同学们身着古装,于桃川书院诵读《桃花源记》。
少年造船记 在实践中梳理船舶知识
塑料管、胶带、人工,最原始的工艺如何造出一艘完整的船?自觉自发、分工合作,长沙县第七中学的少年们在亲手操作中寻找答案。三五个人一组,有人负责搭建,有人负责固定,有人负责造型,缠绕、绑紧、弯曲……天马行空的“造船师”们忙得不可开交。搭建的船体慢慢成形,关于船舶的知识从研学手册运用到现场操作,不知不觉间也印入了同学们的脑海里。
做船体验。
家务操,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基础,也是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把劳动和教育更好地结合,如何真正将劳动关系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中?本次的研学旅行,谷校长和孩真友趣的研学导师为同学们精心设计了一堂有趣新颖的劳动教育课——家务操。“洗衣服、拖地、擦玻璃,来,后面的同学动起来,动作不达标的同学回家要多向爸爸妈妈学习了……”广场上,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练习着家务操,最简单的家务搭配最青春的活力,回忆着日常生活中做家务的点点滴滴,这一节有温度的课堂让同学们心生暖意。
师生齐跳家务操。
此行桃花源,同学们化身桃坞人家,虽是寒风相随,却收获颇丰。通过课题探究、相互交流、动手实践等多维度的研学体验,收获真知。探访陋室,逐字逐句解读石碑上的诗词、古屋上的楹联;一场传统的诗词大会,是对同学们学识的考验,也是对桃源之魂的致敬。行驶在烟波袅袅的秦溪上,骑牛的牧童、张网的武陵渔人、浣衣的农妇构建的实景桃源让同学们渐渐远离都市纷繁。两日的人文研学之旅,少年显得意犹未尽。
博学、创新,长沙县第七中学始终坚定在社会实践中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重视教育的实践性与思考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此次把文学课本搬进实景课堂的桃源研学之旅,同学们在感悟与体验的实践活动中,让教育走出了学校和家庭的“圈养”,当少年亲自链接课本与现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闪现出智慧的光芒!
来源:红网
作者:张亚杰
编辑:唐甬梅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