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共赴文明之约

“开放包容、团结奋进”的城市精神遍布宁乡各个角落。 张进良 摄

今年1月5日,宁乡率先在长沙地区挂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张进良 摄

今年7月,宁乡启动“全民志愿 红动宁乡”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 张进良 摄

宁乡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张进良 摄

文明是什么?

是破土而出的一棵枝芽,是照耀冬日的一束暖阳,是平静水面漾起的一波浪潮……

文明又或许是沩水河畔的一株蒲公英。当清风拂过,细碎绒毛虽飘散东西,却终归同赴一场播撒之旅。

蒲公英的旅程终年不歇,人们对文明的追求也未曾间断。

2019年1月5日,宁乡率先在长沙地区挂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构建完善“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覆盖的志愿服务体系,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心’‘星’相印”模式,开启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新征程。

然而,文明实践,非一人之力、一时之功可成。如何让更多人感知、参与这趟旅程?近一年,宁乡市的这段旅途又行至何方?

12月,暖冬时节,笔者来到宁乡,访入街巷,踏入田野,探寻文明的足迹。

街巷田野筑起一个个“新家”——

心心相印中,汇聚归属感

楚沩之地,好人之乡,文明风尚素有美誉。长久以来,这些火种自然散布,温暖一方。

然而,如若能把这些火种收集,点点星火将形成熊熊火炬,照亮整座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构建,恰好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12月8日晚上7时。随着天色逐渐变暗,玉潭街道盛翠豪庭小区前坪陆续聚集了不少居民。

鼓点响起,一首《永远的赞歌》带动了人们的舞步。在领队贺立斌的教学下,20多人的小舞队逐渐跳得有模有样。

“这下好了,我们终于找到组织了!”中场休息间,范小圆找到贺立斌攀谈起来。

范小圆和她的几个好朋友同住盛翠豪庭小区,一直想学跳广场舞,却苦于不知从何下手。前不久,她通过小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联系上了贺立斌,加入了广场舞小队。

贺立斌是个教学广场舞的老手。10多年前,她患上颈椎病,差点瘫痪在床。在接受治疗后,她开始学习跳广场舞,身体上大大小小的毛病竟好了许多。此后,不少人在贺立斌的影响下加入了跳舞锻炼的行列,她也就顺势成立了舞队。

“自从有了这个基地,不少居民主动找到了我,舞队规模又扩大了许多!”今年年初,贺立斌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后,更是一门心思扑在了带队上面,“以前单打独斗毕竟力量小一些,现在有了基地就像有了个家,志愿者和居民一起把家经营好。”

在钢筋水泥包裹的城市里,人与人被隔离在各自的一方天地,有时相邻几年的邻居都不知姓名。如何打开一扇扇封闭的心门,找回往日邻里间的关怀?俗话有云:见面三分亲。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如同一座桥梁,架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通道。

在盛翠豪庭小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里,图书馆、健身广场、乒乓球台等设备一应俱全。即便是周一的早上,都有不少居民在此看书锻炼。人流的聚集,让城市中原本陌生的邻里成了朋友,居住在此也能感受到更多人情味。

“以前老在家里,没事干,吃吃喝喝反而养出了‘三高’的毛病。现在我有了一帮棋友,平日里来这里下下棋,唠唠嗑,感觉蛮舒服。”家住小区里的邓嗲嗲常带着7岁的孙女来休闲,自己下棋,孙女看书,各有所得。

这种人情味儿在志愿服务中有着更深刻的体现。

“我从心底里喜欢这些小伙子、小姑娘,他们和我非亲非故,却经常过来陪我聊天,为我打扫卫生,就像我的儿女一样。”上个周末,玉潭街道新城社区居民陈金莲的家里很是热闹,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如约而至,为这位经历丧子之痛的老人带来了欢笑。

志愿者将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心坎上,也让“志愿红”成为宁乡市城镇和乡村最流行的颜色。目前,宁乡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构建起“1+10+29+278”志愿服务体系,建成29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78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志愿服务扎根于基层。

而对于已有的资源,如市民之家、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区等各类公共服务阵地,“天天学习吧”、“新风庭院”、“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村文化广场等基层阵地均整合在一起。

如此基础下,再集结理论宣讲、法治宣传、农牧业、文化体育等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让阵地成为充满人情味的“新家”,使整个构架真正“活起来”。

一场场宣讲陆续开展,在教室,在书屋,在田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与老百姓身边的故事相结合,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以寻常之姿飞入千家万户;

一个个活动依次举办,志愿者在田间地头对合作社成员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将文明实践活动融入脱贫攻坚;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艺志愿者自编自演的原创节目,不仅道出了宁乡人民对家乡的热爱,还展示了宁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的成果……

楚沩大地上,文明实践活动蔚然成风!

窗前屋后飘起一面面红旗——

各展所长中,干出成就感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关键是实践。而实践依托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人。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志愿者”,书记带头,市长垂范,如今,已有近19万宁乡市民注册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

9月25日晚,夜色下的宁乡市花明楼镇靳江村刘家湾屋场灯火通明。宁乡市委书记周辉作为宁乡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一名“书记志愿者”,与刘家湾屋场的20多名村民环绕而坐,宣讲新思想,共话农村“五治”,鼓励大家讲问题、说实话,建良言、话良策。这样的“屋场夜话”在宁乡街镇村社的各个角落已经开展了1万多场,解决了群众4500多个实际问题。

志愿服务的路上,不是只有党员干部挺身在前。

“我没做什么大事,做这些也不为钱,不为名,就觉得心里舒坦。”原宁乡大米厂退休工人、83岁的邓宁没做什么“大事情”,但他将两个“小习惯”坚持了多年:一是每月都要慈善捐款,二是义务打扫公共卫生。

“他是宁乡年纪最大的志愿者之一,每个月都会来捐款。”11月初,看到邓宁又来捐款,宁乡市慈善会的工作人员纷纷起身,对这位老朋友表达敬意。在平时的生活中,邓爹爹非常简朴,衣服一穿就是好几年,衣袖磨花了也舍不得丢,平时外出打扫卫生,中午来不及回家吃饭,就在超市买包方便面充饥,而他捐款时却很大方。他说:“我多捐一点,就能多帮助人家一点。”

捐款的习惯邓宁已坚持多年,在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后,他更是以身作则,以一名宣讲员的身份,感染更多人加入志愿者行列。

把党员选出来,把有威望的乡贤选出来,把责任感强、能力强的年轻人选出来,在这样的思路下,志愿者得以各展所长,服务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正如宁乡市委副书记、市长付旭明所说:“今天的志愿服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要做好志愿服务,必须不断提升服务的精准化、专业化水平。”

因此,宁乡市组建了理论宣讲、文体艺术、科学普及、教育教学、社会慈善、普法宣传、农业技术、医疗卫生、文明劝导、网络文明10支专业化志愿者队伍,扎根基层,掀起文明实践之风。

“请您稍等一下,现在是红灯!”11月28日,天空飘雨、寒风拂面,宁乡市历经铺街道东城社区志愿服务者曾建武扶着过街的老奶奶轻声说。老人过完马路,对志愿者连声道谢。

“每天我们都会赶在上下班高峰期开展文明劝导志愿活动,已坚持7个多月了。”曾建武表示,虽然志愿服务辛苦,但付出有回报。现在街头乱穿马路、闯红灯的行人明显变少,市民素质大幅提高。

如今,满街“志愿红”成了宁乡的一道靓丽风景,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阵阵文明新风。

内心深处腾起一波波热浪——

温情流淌中,升起使命感

当好人遍布街头,当暖风拂过心尖,人们被影响、被触动,完成了从“被服务者”到“志愿者”的身份转变。

“社区妈妈,我跟您一起去宣传垃圾分类吧!”每个月“逢十”,家住玉潭街道新康社区的6岁小男孩杨高博,会早早地来到社区服务中心,同社区主任李必媛一同开展志愿服务。矮矮的个头却有大大的力量,活跃在志愿者行列中的杨高博显得尤为积极。

不知情的人很难想象,小高博竟然是一名盲童。他三岁时患上颅咽管瘤,压迫神经导致双目失明,手术及治疗花费30多万元,视力还是不见恢复。然而,小高博的记忆力很好,在社区广场上走动,很少会碰上障碍物或摔倒,他还特别喜欢唱歌,是大家眼中的开心果。

“感谢社区和邻居的关爱,此前还募捐了4.7万元资助我们!”妈妈陈翠英说,小高博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一直铭记在心。受此影响,现在母子俩都加入了社区志愿者公益队伍,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回报社会。

当文明成为一座城市的底色,当人们把居住地真正当成“家乡”,一种主人翁的使命感油然而来。

喻家坳乡喻家坳村黄枚生现年90岁,按当地习俗,家里人都会做九十大寿。年初,全家人聚在一起开家庭会议。儿子黄启平提出: “我们拿出100万好好给父亲摆酒三天,热闹热闹。”听到这个提议,这名老党员志愿者没有同意:“现在党和政府提倡移风易俗,过寿就是铺张浪费,还不如把这钱捐出去。”儿子黄启平被父亲的想法打动,捐100万元为当地敬老院改善居住条件,再拿出50万元,为村里建起了一个德孝广场,之后又出资30万元,用于村里的公路建设。

移风易俗的背后,是文明风尚的潜移默化,是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认可,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出的累累硕果。

而今,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旅程仍在继续,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宁乡人选择了站出来,共赴这场文明之约。(李曼斯 瞿 辰)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唐甬梅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