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为当代楷隶创作把脉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长沙·望城论坛”举行

  11月26日,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楷书隶书展在湖南美术馆开幕。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 摄

11月26日,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楷书隶书展在湖南美术馆开幕。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 摄

11月26日,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楷书隶书展在长沙开幕,四年一届的全国书法篆刻展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最高规格大展之一,也是书法界创作现状的集中体现。

为科学分析当代书法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本届国展特设“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长沙·望城论坛”。论坛上,中国书协副主席顾亚龙、张建会、刘金凯分别作了《十二届国展楷书创作现状述评》《当代隶书现状与发展简析》《从十二届国展面试谈当前作者创作需要注意的问题》专题报告,深入剖析了当代书法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特点 “经典意识”与“古法传承”主题突出

“本届国展楷书创作可以概括为:取法广泛、风格多元;楷法精熟、清厚雅正;经典回归、古法传承。”顾亚龙表示,从本届楷书展的基本情况来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近几年楷书学习与创作的整体水平。

比如,在取法对象与风格面貌上,以往魏碑主导的风格多,唐楷少,本届唐楷入展比例加大。“经典意识”与“古法传承”主题突出,回归经典明显加强,古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承,有很大进步,接近古人书法的面貌。从投稿到参展作者的身份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是受过高等书法教育或有着中国书协系统培训背景的作者。特别是受过高等书法教育背景的作者越来越多,这也全面反映了高等书法教育人才培养持续发力,影响越来越大。

张建会认为,展出作品对传统的吸纳变得更为自觉,显示出对传统经典的深入开掘与较好的把握,体现出多元化的审美价值取向。过去许多作者盲目跟风效仿某一位当代书家作品的现象明显改观。

入展的隶书作品相较往届,在创作取法和获取历代经典遗存资料方面更为多样,不仅仅于摩崖刻石简帛等,于碑额、碑阴、诏版、镜铭、砖文等也有涉猎,呈现出书风多样、面貌丰富的局面。入展书家传统的艺术功力及综合素养,基本反映了当代隶书发展水平和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科技进步,特别是自媒体的发展,当前书法创作随时能够及时迅速得到展示和传播,将原先书法创作大多为业内的小众交流,扩大为广受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受众面更大。这为作者开阔视野、宽博胸襟、广开思路提供了巨大的平台,为书法作者的创作氛围、环境和书法发展拓展了一个更大空间。

问题 主体审美意识和自我艺术精神的不足

顾亚龙认为,从更高的要求和长远发展来看,本届国展楷书创作有个人面貌的作品还是少了些,部分处在探索当中,有想法但不成熟,在深入学习方面存在不足,继承多,创新少。

当代,在频繁的展览活动与诱人的市场效应面前,书家队伍也在经历着“大浪淘沙”般的洗礼,一波波书家逐次地被遗忘在了当代书法史的“喧闹”之中,只有少数能够继续站在潮头,实现自己的书法理想。这其中必备三种品格:一是坚守传统、与古为徒、传承古法。二是坚持理想、淡化功利。三是秉持文化品格、强化学问修养、突出经典意识。“当代书法创作之困境,中青年书家后劲不足,不正于此有关吗?特别是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仍能坚持坐冷板凳深入研习古法、不断向着创作高峰攀登的就越发少了,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张建会认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通过现场评审和入展作品来看,也发现了当下隶书创作还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如一些作品多是借鉴一些入展作品之程式与模样,舍难求易、连篇累牍,创作手法也趋于保守工稳,难见神采。或表达不够自然,还比较刻意;或对传统挖掘不深,法度与性情的处理还相对生疏,缺失规律性的把握,在张扬个性中忽略作品细节和内在意蕴,略显粗率。反映时代精神的端庄正大、刚健丰厚书风的作品较少,虽然大字作品很多,但气象不足,缺少内在张力和清刚之气。有的作者盲目求变,觉得不变不能展现其隶书作品水准和性情,貌似生动有新意,其作品由于缺乏坚实的基础支撑,流于单薄险怪之弊。

刘金凯认为,从本次国展入展作品看,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自然书写灵动性差,不能体现出自己的性情表达。

综合以上来看,种种不足在于缺乏对传统的开掘广度与深度,没有能够深入解析其丰富的内在变化与微妙内蕴,因而由于缺乏深厚的传统技术根基和人文综合素养,导致主体审美意识和自我艺术精神的不足与艺术理念的迷茫。

方向 处理好书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在以汉字发展演变和文化传统不断延续的大背景下,书法史在不断地选择和传统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古法传承,二是经典意识,这两点同时又构成了书法传统的内在价值。

顾亚龙认为,当代部分书家,他们不缺“写”,而缺“学”,不缺“皮肉骨象”而缺“神气精神”。具体说来,就是不缺少书法学习与创作的实践,缺的是学术与学养,即对书法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一种研究的眼光和坚守,缺的是对古法传承和经典意识的深刻认识与体悟。只有当“学”对“写”有所滋养和助力的时候,才能够真正体会“以学养书”的重要性。

所以,不断深入研习古法、传承古法,不断强化作品的经典意识,对当代书法而言显得格外重要。书法不仅仅是要技法层面的“写”和文化层面的“抄”,而是要能够在不断向传统学习的过程中出新,尤其是文化层面的新,这就需要书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国学功底,如此写出来的书法才有文化感,也才能有些许作品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下来而成为“经典”。

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提升书法的层次与境界,或者说,传统文化经典如何能够转换成书法的价值,路径是什么?

刘金凯表示,要处理好书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书法的历史就是由书法线条作用于空间的嬗变史,高质量的书法作品应该体现厚重的历史感。也就是说,要看在作品中线条的质感和空间变化有没有承载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如果没有,就会失之草率、失之无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的厚重感就像一个链条,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

当前,书法创作缺少的是松静自然、轻灵圆活之态,去掉浮躁之气,增加书卷气、文气和静气。松静自然,即:体松神静、虚静无欲,无欲则万物通;轻灵圆活是对执笔、点画、形神的总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呆滞和死板。

书法艺术和古代哲学一样,是玄妙之艺术,不单一是技法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一种经验、一种感觉,是一种精神、一种气息,是一种积累。只有从技法到生活,从生活到精神等层面的融合统一,才能达到一个高的境界。(胡兆红)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胡兆红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