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连续多年本地疟疾感染零病例

“谷子黄,人上床;扮桶响,人发慌。谷在田里发芽,人在床上发狂。”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流行于长沙的民谣,生动描述了当时疟疾的猖獗。“发狂”就是“打摆子”,是疟疾的典型症状之一。

经过数十年努力,长沙自2010年以后未发现过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2016年全市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这个古老的瘟疫已不再是危害长沙人健康的地方性疫病了。

成效:连续9年未发现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由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传播。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病例以及消灭蚊虫是预防疟疾的有效手段。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蚊虫生长,属于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

长沙市疾控中心地方病与寄生虫病防治科科长、主任医师申晓君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每年有数万名疟疾患者,经过多年坚持“一预三根治”的防治策略,从1987年开始,疟疾疫情一直控制在1/10万以下。1990年经省卫生厅考核评估,长沙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自2011年开展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长沙连续9年未发现过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报告病例均为外地输入性病例。

历程:历经3个阶段,逐步达到全市消除疟疾

“新中国成立后,长沙的疟疾防控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申晓君介绍,1950年至1989年,长沙落实疟疾防治“四大措施”:组织4级疟疾防治机构,连续开展疟疾流行病学调查,针对性地开展疟疾科研和试点,广大疟疾防治技术人员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疟疾防治,终于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1990年至2010年,长沙市疟疾防治以巩固基本消灭疟疾的成果为重点,采取以疟疾监测为主的措施,开展搜索疟疾残存传染源,管理流动人口和开展监督监测。经过持续努力,1996年至2011年,长沙市600多万人中每年疟疾本地感染的病例基本上未超过60例,疟疾基本消除的目标得到巩固。

自2011年,长沙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逐步达到全市消除疟疾的目标。目前,长沙九个县(市、区)均已经完成消除疟疾考核评估认证。

举措:开展消除疟疾行动计划,重点防控输入性疟疾

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全球化进程,长沙与疟疾流行区的劳务与经贸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近年,输入性疟疾疫情呈上升趋势,输入地主要集中在非洲,部分来自东南亚。

2011年,《长沙市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15年)》颁发,建立健全了联防联控机制,多部门参与消除疟疾行动,重点加强对输入性疟疾的防控。

2018年9月,长沙某高校迎来一批外籍留学新生。开学3天后,一名新生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在医院被确诊为疟疾。医院马上联系了疾控部门,为他领取了免费抗疟药品,服药后,该学生很快痊愈。在长沙市疾控中心有关专家在该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期间,这一批新生中又有几人被确诊为疟疾。经过对病例及现场进行调查,主动开展病例搜查、疫点的传疟媒介调查,严格落实防控措施,做好病例规范治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所有病例全部痊愈,无重症及死亡病例出现,也无疫情扩散及校内学生恐慌舆情的出现。

据申晓君介绍,一旦发现疟疾疫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调查核实,并采集患者的血涂片、滤纸血样和抗凝血样送检,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完成调查后的2日内将病例个案调查资料录入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在病例网络直报后1周内完成疫点调查,评估潜在传播风险。对所有临床诊断和确诊的疟疾病例进行规范的抗疟疾药物治疗。长沙通过加强疫情管理,开展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每年对区县开展专项督导等措施,减少输入性疟疾死亡病例,持续保持了无本地感染疟疾状态。

针对本地主要的传疟媒介——按蚊,长沙分别在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和望城区设立省级监测哨点,每年6月至10月,每半月开展一次按蚊的种群与密度监测。多年监测结果显示,按蚊平均密度逐年下降。申晓君分析,这种可喜的变化,与近年来长沙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居住环境持续改善、生活环境日益优美、适宜蚊媒孳生地减少不无关系。(彭放 周银柱)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彭放 周银柱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