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坚守炙热田野 逐梦禾下乘凉

1.jpg

在长沙县金井镇湘丰村的巨型稻试验田里,种下一月有余的巨型水稻6号、8号已长至1米多高,再过一个月就将进入抽穗期。

2.jpg

农技人员挥洒汗水,确保水稻茁壮成长。

红网时刻长沙8月6日讯(通讯员 盛磊)查看水稻长势情况,开展拔草、供氧、投食等护田工作……8月2日上午9时,火辣的太阳下,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夏新平和种养殖基地负责人林涧泉开始在长沙县金井镇湘丰村的巨型稻试验田里忙碌起来,种下一月有余的巨型水稻6号、8号已长至1米多高,再过一个月就将进入抽穗期。

试验田里稻苗拔节生长,蛙鸣阵阵。林涧泉拨开水稻,仔细查看稻根有无病虫害,而夏新平掐下一株稻穗开始清数,采集研究数据。田间阳光刺眼、热浪滚滚,皮肤早已黝黑的两人毫不在意,只关心水稻长势。

据了解,该试验田近千亩,分为种养结合区、高产示范区、科研示范基地,日常有15人负责田间管理,研究员定期来查看,指导生产、维护。

“目前,基地里种植了巨型水稻5号、6号、8号,5号最高可长至2.5米,6号、8号则有1.8米高。”夏新平说,巨型稻不光个头高,产量也不容小觑,是水稻中的“高富帅”,“巨型水稻平均每蔸可长出500粒左右的稻穗,最高的达800粒,亩产在850公斤至1000公斤。”

林涧泉补充道,巨型稻拥有产量高、抗性好、耐逆性强等特点,且生长周期与青蛙、泥鳅等生长周期同步,可同时管理,节约人力与资金成本。通过采取“巨型稻+青蛙+泥鳅+鱼”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实现一亩多收,粮渔共赢。

走进400亩的巨型稻种养结合区,头顶是连片的防鸟“天网”,为水稻撑起“保护伞”;田里,两米多高的水稻排成“绿色长城”,风一吹,稻叶轻轻摆动,往稻田深处走去,如同走进芦苇荡;脚下,水清鱼跃,狐尾藻客串起了水体“清道夫”,自然放养的鲢鱼、泥鳅畅快游弋,不时有青蛙蹦到田埂上。

稻田养护人员彭再德坚持每日巡查,发现哪块田杂草较多,会及时下田拔除,每天早晚各在田埂上投食一次,每月定期喷洒一次消毒水。这些工作看上去很枯燥,但为确保水稻顺利生长、蛙鱼存活,像彭再德这类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不厌其烦,认真打理。

“‘禾下乘凉’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梦想。”夏新平介绍,从今年的试验成果来看,长势不错,长沙的气候条件还是比较适合种植这类品种,接下来,研究所还会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为巨型稻的大面积推广做准备,“相信经过广大农人的共同努力,禾下乘凉梦将很快照进现实。”

来源:红网

作者:盛磊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s.rednet.cn/content/2019/08/06/579165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