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后湖国际艺术园西岸,一栋两层红砖小楼并不起眼,但走进敞亮的大厅,多面看似眼熟却又叫不出名字的国旗高悬着,气势十足。
基于中非合作论坛“十大合作计划”打造而成的重要项目,湖南-非洲企业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合作中心”)将于6月底正式投入运营。在这里,“湘非”创新合作将会走向何方?记者近日一探究竟。
引进来:14个非洲国家和地区的创业青年已入驻
来自喀麦隆的青年戴维6年前来到中国,在此之前,他亲眼见证中国企业进入他家乡修路、修桥、建楼房,一点点改变着家乡面貌。如今,他在合作中心经营一家家具和木薯淀粉进出口公司,为国内的商业伙伴来华提供力所能及的对接服务。
自今年2月落户后湖并启动全球招商工作以来,合作中心吸引了来自贝宁、加蓬、肯尼亚、刚果(金)、喀麦隆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非洲青年入驻。原来,非洲青年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免费的办公场地,还能接受从工作到生活、从贸易到产业、从技术到管理的全方位指导。
作为专门服务湘非企业的公共平台,湖南-非洲企业合作中心以非洲各个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国的优秀青年为引进对象,规划国际青年创业办公室16间,公共使用区域约1000平方米,可容纳30多个国家的优秀青年施展拳脚。
“我们希望聚合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优质非洲企业,引导外籍青年在长沙创业发展。”运营方湖南麓山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明表示,后湖拥有高校集中的区位、人才优势,能为湖南与非洲企业合作提供极大便利。
记者到访当日,合作中心大厅内,还有来自卢旺达、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国家的非洲青年不断咨询入驻。目前,合作中心已另收到26个非洲国家的青年人士入驻申请,大大超过年初计划。
走出去:湖南特色技术和发展经验“输出”非洲
“湖南的机械设备和网络通信技术发达,希望能尽快引入国内。”从事IT行业的伊莎来自刚果(金),也是最早一批入驻合作中心的青年。在她的家乡,这些技术不仅落后,而且价格昂贵。
与伊莎不同,刚入驻合作中心不久的肯尼亚青年凯文则对湖南的农业技术十分青睐。“我的国家农业发展缓慢,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使用机械。”为了将湖南先进的农业技术、设备、理念带回国内,凯文为公司取名“CONNECT”,希望能成为双方连接合作的“桥梁”。
一个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与中国的发展相近相似、相辅相成,而湖南经验与智慧能为渴求摆脱贫困和实现发展的非洲国家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在非洲企业“引进来”之际,也是湖南特色“走出去”的大好时机。
从成立之初起,合作中心便围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能源、机械、建筑、医药、旅游、商业九大板块产业链,联合凯天环保、金杯电缆、红辣椒旅游等本土企业,共同参与国际贸易项目的孵化过程。
目前,在合作中心的对接下,与加蓬的锰矿合作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三人计划”:培养国际人才开启“湘非之恋”新篇章
过去,中非的经贸合作更注重基础设施和建设投资等方面,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存在短板。为了填补空缺,合作中心专门组建校外创业导师团队,校内联合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设立全国首家丝路企业家国际MBA班。
最近,金杯电缆国际业务部项目经理刘主理作为创业导师,格外忙碌。通过会议、沙龙、工厂观摩等形式,他负责一对一为入驻合作中心的非洲贝宁创业青年进行辅导。
目前,合作中心推行“引进人、培养人、用好人”的“三人计划”。“通过专业辅导与培训,自己在交流、贸易等方面更专业了。”贝宁青年小布的公司主要从事塑料加工,正与加纳、埃及、肯尼亚等多个非洲国家加强合作往来。
据了解,合作中心的服务不仅只有经贸,更重要在于提供“产业解决方案”,通过建立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品牌企业库和投资机构,引导入驻企业谱写湘非经贸合作发展的新篇章。
“预计可实现外贸进出口额9000万美元以上,打通中国与非洲15个以上国家的经贸通道。”岳麓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合作中心全面投入运营后,在增进贸易互通的同时,进一步加深湘非情缘,促进文化交流。(郑旋 彭娟)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郑旋
编辑:唐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