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好了,浇花种菜不用愁,我都想养鱼了。”门前小桥流水,院里月季花开,一大早,望城区高塘岭街道湘江村村民侯晓春推开自家窗户,放眼望去,青草池塘尽收眼底。她告诉记者,到晚上,这里蛙声一片,可热闹了。
鱼虾回来了,蛙声响起了,诗意也回来了。近年来,湘江村以小微水体治理为契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18户农户实现生活污水“分类分水处理”,全村配备60多人的管河护河队伍,沟渠塘坝有了贴心“管家”。
沟渠塘坝自然水系连成片
湘江村与湘江仅一堤之隔。全村沟渠塘坝水域面积为936亩。“以前水浑浊不堪,塘里发臭,蚊子很多,一到夏天,都要掩着鼻子走。”散养鸡鸭到处飞,生活污水横流,说起以前的村容村貌,刘文清连连摆手。
转机出现在2017年,长沙市望城区新康片区水环境治理及湿地保护试点项目启动,新康片区石头堤闸至粉行泵站之间3.1公里湘江堤防内侧100米范围内,全面实施农村水环境治理及湿地保护试点工程,结合大众垸水系连通项目,把原有沟、渠、塘、河等自然水系打通,充分发挥流动水体自我净化涵养的功能。变死水为活水,是湘江村小微水体综合治理迈出的第一步。
农户生活污水分类分水处理
如今,漫步湘江村,一条条河道沟渠宛若飘逸的绿丝带。铜钱草、狐尾藻、梭鱼草、美人蕉等绿植,一团团、一簇簇浮在水中,水面清澈见底。“这些水生植物,不光是环境‘美容师’,还能充当水体‘清道夫’,为沟渠塘坝洗澡治病。”湘江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河长邓志平介绍。
“治水先治污,问题出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水面重治,岸上重管,两者结合才能标本兼治。”邓志平介绍,聚焦居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两大顽疾,湘江村开出的“药方”,是布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施“还草、还湿、还林”计划,瞄准的目标是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在村民刘文清家屋后,面积不足两平方米的人工小型湿地池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可别小看这‘神器’,里面大有文章。” 邓志平口中的治水“神器”,已覆盖湘江村218户住户,农户家中的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隔油池、生态池三级净化后,在人工小型湿地池内沉淀、过滤,再流经栽种了水生植物的生态浮岛,层层净化后实现达标排放,最后汇入沟渠塘坝。
邓志平介绍,湘江村对散户、集中户、公共场所户排放的污水分类施策,划分为黑水、灰水、污水三类水体,通过建设“一户三池一地”,每户配齐化粪池、隔油池、生态池和人工小型湿地池,实现了“分类分水处理”,有效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截至目前,湘江村已对湘江大堤100米范围内实施退耕还草138亩、退耕还湿287亩,还布置了湘江屏障生态绿带,达到生态保护效果。
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小微水体治理
房前屋后交给农户,公共区域交给保洁员;大河长管小河长,小河长管片区河长……从站着看,到搭把手,越来越多的村民、保洁员踊跃参与,湘江村河长队伍不断壮大。“示范区每户参与,人人有责任。”邓志平介绍,党员干部、基层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投工又投劳,共同参与小微水体治理,全村已配齐60多人的管河护河队伍。
湘江村小微水体治理只是长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小微水体管护示范片区建设作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进行推进,统筹推进农户改厕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小微水体治理,加快推进全市建制乡镇所在地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推进20个小微水体管护示范片区建设,真正让水留下来、流起来、净起来、美起来,力争主要水体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钱娟)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钱娟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