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 “靠山吃山”的“绿富美”

1.jpg

在青山和绿水间,小孩们在嬉戏着,空中悦耳的鸟鸣声,更让人们沉迷于这处世外桃源的美景。

红网时刻记者 刘露 长沙报道

蓝天、白云、飞舞的精灵;青山、绿水、清新的空气,这是浏阳市大围山镇同幸村村民胡俊录的家,也是蜜蜂的家。

由于镇域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加之冈峦围绕、地形复杂,记者在探访时才发现什么叫山高路远、“白云生处有人家”。抬头望去,满目青翠,深呼吸一口,感觉满腹都是负氧离子。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花团锦簇、蜂飞蝶舞的时节。在同幸村的山脚下,记者看到一排养蜂蜜的箱子,高低错落连在一起。50多岁的贫困户胡俊录正忙着给自家养的40多箱蜜蜂换皮。

3.jpg

胡俊录和他的蜜蜂。

胡俊录说,现在是蜜蜂繁殖的旺季,再过10余天,他就要带着蜜蜂去周边鲜花盛开的地方“赶花期”了。

“精心喂养,预计今年峰箱数量可以翻倍,收入也可以翻翻。”胡俊录干劲十足。

大山里的生活也跟蜜一样甜

行走在大围山,绿涛阵阵。乍望去,水土还是那方水土,人还是那些人;深入城镇乡村,则见大地酝酿着丰收的气息,贫困群众的收入一年更比一年高。

走进各村,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香气扑鼻;大棚里,瓜果飘香,菜苗青青,长势喜人,大家忙着采摘,大家嘴里哼着歌干着活,既顾家又带娃……

不一样的贫困村,同样的火热生活。针对不同的贫困户,该镇近年来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为他们打开致富之门,内生动力悄然增强。

过去,由于80多岁的老母亲身体不好,加上孩子读书,胡俊录一家常常入不敷出,经济十分困难。这几年,靠养殖蜂蜜,加上农闲时务工,他每年净收入4、5万元,彻底告别了穷日子。

“现在村里有蜂蜜加工厂,扶贫队还定期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同样是养蜂,但是产量和收入都比过去翻了倍,眼下这大山里的生活,也跟蜜一样甜咧!”背靠青山,胡俊录在蜂箱前笑得灿烂。

大围山养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近年来,大围山镇积极改进养殖技术,并引进了蜂舞人间、蜜蜂哥哥等多家蜂蜜加工厂,优先保底收购贫困户养殖的蜂蜜。目前,镇里养蜂的贫困户达到200余户,蜂蜜年产量可达5万斤,年产值200万元以上。传统优势产业,也由此成为贫困户增收脱贫的甜蜜事业。

“春赏花、夏漂流、秋品果、冬滑雪”,四季大围山总有许多理由让人流连,寻一缕乡愁。从2011年浏阳抛出“旅游新方向,中国大围山”的预言开始,大围山这个昔日古镇如同被注入新鲜活力,进入井喷发展时期。成了大家口口相传“靠山吃山”的“绿富美” 。

这里的果子不一般

70年前,大围山镇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以种粮为主,产量低下,粮食不够,红薯凑数。从1996年开始,全镇改种水果。几年前,楚东村贫困户罗永根因父母患病欠下50万债务,曾不堪重负,通过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如今不但还清了债务,脱了贫,年收入更是节节高。

6.jpg

罗永根正在自家果园里忙碌。

见到罗永根时,他正在自家果园里忙着除草、施肥。以前,罗永根靠外出打零工糊口,年收入只有一万余元,如今,他承包的15亩果园,年收入5万多元。“今年扩产了,估计收入还可以再翻一番。有党和政府在后面‘撑腰’,这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过喽。”罗永根放下锄头,直起腰杆,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激动地说。

发展水果种植业,在许多地方都很常见,大围山如何能独辟蹊径,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致富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能边摸索,边实践。

“大围山不仅有绿色的生态环境,还有湖南省首届苏维埃政府旧址锦绶堂、上坪军事会议旧址等红色文化景点以及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大围山镇党委书记傅爱华介绍,依托大围山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全镇上下党群一心,借势发力,把水果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趟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

“大围山水果是一个品牌,从种植到销售,我们都不是单打独斗,这点让农民们感到安心。”浏阳市大围山水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吴伏平介绍,大围山的水果呈现抱团发展的态势。除了包装、商标等方面实现了统一,最新品种果苗、最新技术,果农们都会拿出来共享。

创新模式下,大卖的不止是果园的新鲜水果,还通过晒制干果,从水果产业中摸索出一条延伸的道路。洗净的水果切片,焯水,晒一天,拌紫苏,糖渍后再晒。制作出的紫苏干果口感清爽、酸甜开胃,深受消费者和游客们欢迎。桃子、李子、杨梅,有的每家一年都要晒几百斤。

目前,大围山镇水果种植面积达25000亩,涵盖梨、桃、李、杨梅、枇杷等多个品种。共发展水果种植户2627户,建成了25个特色果园和标准化基地,年产量达千万斤,年产值过亿元,人均创收超过3500元。2018年,大围山共接待赏花、采果游客30万人次。

实干干实的生动画卷

大围山开发让当地百姓尝到旅游带来的甜头,青山绿水的优势,呈现“金山银山”的态势。

2.jpg

青山绿水让人神往。

一个个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节节攀升。除了靠传统的种养殖业增加收入,这几年,大围山镇还积极引导150多户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家庭旅馆或旅游务工服务增收,每年至少为贫困户增收150万元以上。

不出村口,就能月入近2万元,这是大围山村村民阳正寒在旅游旺季时的真实收入。

“我在景区当搬运工,每年6、7、8三个月旅游旺季,月收入能达到1.6到2万元。”提到收入,阳正寒底气十足。

7.jpg

阳正寒这两年靠吃“旅游饭”,他年收入10多万元。

46岁的阳正寒,家里一对儿女读书,加上妻子身体不好,曾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这两年,靠吃“旅游饭”,他年收入10多万元,并早在2016年就顺利脱了贫。

近年来,该镇充分依托大围山森林公园及生态资源优势,推行“甜蜜事业1+N”“水果合作1+N”“旅游服务1+N”等“十新十意”扶贫十招,引领山区贫困户精准脱贫。

从“靠山吃水”这方面来看,大围山镇无疑是天时,地利,人和应有尽有,这不仅有美轮美奂的景点,水果产业等可谓是锦上添花的一笔,更衬托当地像那世外桃源一般,偶尔会有一些阿姨和小孩在忙碌着嬉戏着,空中悦耳的鸟鸣声,更是让人们沉迷于这处世外桃源的美景。

来源:红网

作者:刘露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s.rednet.cn/content/2019/04/16/532211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