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饭后,家住芙蓉区合鑫苑小区的李顺福娭毑和老伴在楼下的小花园里散步,面对记者的采访,她不停地赞叹党的政策好:“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两年前,李顺福两口子还“蜗居”在清水塘一栋破旧的筒子楼里,房子面积只有13平方米,“房子漏风,采光也不好,一层就一个厕所,更别说物业配套了。”
随着长沙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深入推进,李顺福告别“蜗居”时代,搬进了合鑫苑一套48平方米的一室一厅公租房。“上下楼有电梯,楼下就是花园,房间有单独的厨房、卫生间,每月只要出几十元租金,我们非常满意。”李顺福脸上洋溢着笑容。
李娭毑家的故事只是近几年实现安居梦的长沙家庭的一个缩影。
“住有所居”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更是住房保障事业的奋斗目标。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近年来,长沙累计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房22.92万套,出售公有住房13.86万套,发放经适房货币补贴和公租房补贴4.73万户,一大批住房困难群众通过保障性安居工程实现安居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圣杜甫发出的喟叹,回响千年,如今正在长沙大地上变为现实。
民生为先
数十万居民从“忧居”走向“优居”
“我以前住的房间很小,摆个床,四周挪脚的位置都没有。现在住的这个小区,不仅房间面积有50平方米,而且小区配有保健室、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绿化、亮化都很不错。”已在麓谷锦和园小区住了10年的70岁老人王冬斌说。
锦和园小区还有很多跟王冬斌老人情况相似的居民。该小区共有房屋16栋2015户,其中公租房624户、经济适用房1391户,低保户占到60%左右。他们都是因近些年长沙实施对中等偏下收入群众住房给予支持的住房保障体系而受益的。
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列入长沙市十大民生实事工程和绩效考核范畴,强力推进;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顾问、市长任组长的安居工程和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负责调度督查;形成“市级统筹监管、区县主体推进”的工作机制,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住房保障工作网络。
“住房保障工作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衡华多次实地考察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并现场进行调度。他强调,保障性安居工程关系到经济稳定增长、群众居住条件改善和城市品质提升,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做到公正、公开、公平,让住房困难对象真正得到实惠。
市住建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长沙市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从2011年的19.51%提高至2018年的23.21%,高出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提前3年实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提出的“十三五”末保障性安居工程受益覆盖率达23%的目标,20多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数十万居民从“忧居”走向“优居”。
长沙连续11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适逢长沙部署上一轮住房保障制度改革11年。可以说,长沙住房保障事业的发展与人民日益增强的幸福感“同频共振”。
幸福的背后,是长沙市委、市政府一步一个脚印,一届接着一届干,久久为功,共同缔造了住房保障“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多层次覆盖、网络化审批、贴心式服务”的长沙模式。
优化供应
多措并举筹建各类房源22.92万套
昨日,在长沙高新区的尖山印象小区,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90后员工徐扬警正式入住。他居住的是一套6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公租房,有独立卫生间、厨房,配套完善,每月租金不到1000元。
“我之前在广州工作了6年,去年辞职来长沙,以前租住的地方离公司比较远,不方便。”徐扬警说,新房家具齐全,自己添置了电视、冰箱等家电,“我和老婆、孩子一家三口住在这里,感觉很舒适、很温馨;小区有幼儿园,旁边就是尖山湖公园,小学在300米远处,离上班的地方只有3公里,非常方便。”
古语有云:安居乐业。惟其安居才能乐业,惟有安居方可安民。
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安定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做好保障性安居工作,首要任务就是优化和扩大保障房的房源供应。
市委副书记、市长、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书记胡忠雄强调,要坚持政府与市场双向发力,商品房与人才公寓统筹谋划,大力保障各层次人群住房需求,探索长沙经验,彰显长沙元素,走在全国前列。
统计数据显示,从2008年以来全市财政累计投入住房保障资金133.1亿元,通过新建、配建、收购、回租等方式多渠道建设(筹集)保障房房源22.92万套。其中累计建设经适房13.48万套,新建(筹集)公租房9.44万套;公租房中,政府投资建设5.39万套,用人单位自建4.05万套。
“我们探索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目的是为了切实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长沙的住房保障范围从小到大,从开始只有经适房、廉租房,逐步发展到现在经适房、公租房、定向限价房、人才公寓等6种类型。
在筹集方式上,改集中新建为集中新建与分散配建相结合,以配建为主。在保障形式上,改实物保障为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相结合,以货币补贴为主,为保障对象提供了更多选择权。
截至目前,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等工业园区集中规划建设了公租房小区8个,全市整体入住率达94.12%,为园区“筑巢引凤”创造了一流环境;同时逐步将乡镇教师、乡村医生、环卫工人、市政工人等群体,优先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彰显城市人文关怀。
此外,长沙还从现有住房存量中挖潜,探索出购买商品住房、回租存量房源转化为公租房的新路子,如长沙高新区成立了专业运营机构,把居民和单位零散的闲置房源组织起来,提供给城市的中低收入家庭租住。
政策给力
市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保障性住房,既要让居民住得进,更要让居民住得舒心,管理和配套就尤为重要。
围绕经适房、公租房、人才公寓、定向限价商品住房等,长沙先后出台40多个规范性政策文件,构建了公租房、共有产权住房(经适房)和各类征收安置房“三位一体”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格局,保障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近年来,长沙不断扩大保障范围,动态调整保障标准,促进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增长:
——2014年,提高了收入和住房面积认定标准,城镇居民最低住房保障标准由人均12平方米调整到了15平方米;
——2017年,放宽了公租房申请条件,本市城区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及中等偏下收入城市户籍家庭和单身人员取得长沙市常住户口、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缴交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年限均减少两年,逐步实现保障对象全域覆盖;
——2019年,全面实施公租房货币补贴,将货币补贴对象扩大到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进一步丰富了住房保障的内涵。
另一方面,将“建设为主”转变为“建管并重”,不断提升保障房小区后续管理水平,聚力打造“四个公租”,让市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严格“三审两公示”制度,打造“阳光公租”。每月定期公示保障对象资格审批等信息,确保资格准入公平、审核规范、阳光透明;公开摇号选房,保证分配的公开、公平、公正,杜绝“人情分房”。
——实行提质提档,打造“品质公租”。完善基础配套,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保障房小区周边学校、医院、水、电、气等公共设施,将市本级政府产权公租房小区的设施完善提质列入政府工作报告。
——优化审批流程,打造“高效公租”。深化“放管服”改革,服务模式由过去的“群众跑”“部门等”变成“申报不出社区”,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出行不便者还能享受上门服务。
——优化服务质量,打造“幸福公租”。率先开展公租房示范小区建设,全面铺开政府购买公租房后续服务模式,实行网格化属地管理,创建小区特色文化,增强保障对象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民生工作千头万绪,集中到一点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保障性住房建设,让百姓住上安居房、宜居房,既是一项惠民实事,也是长沙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现实所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长沙通过多年的努力,帮助老百姓实现安居梦,织就了最温暖的“中国梦”。(全媒体记者 陈焕明)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陈焕明
编辑:王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