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街头报刊亭:方寸空间里的守望

3月31日,在长沙市开福区蔡锷路上, 一家报刊亭安静地伫立在路旁,与周边忙碌的车流、人流形成鲜明对比。报刊亭的主人张萍(化名)每天早上8点开门卖报,直到晚上9点离开。一年中,除了春节那两天,她都待在这个逼仄的小亭子里。除了偶尔卖点报纸杂志,更多时候她是在和周边的居民聊天,因为生意惨淡。

■记者 石芳宇

一天下来收入40余元

当日下午,记者来到这个4平方米左右的报刊亭前,看到台面上摆有《参考消息》《环球日报》等,台子左侧摆放着一些饮料,墙面上钉满了支撑架,放着《读者》等杂志。亭子里还摆放着一台小冰箱,一张吃饭的小桌、两张凳子。除去这些,仅剩下一条狭长的空间让里面的人转身。

“今天大概卖了50份报纸,还算不错了。”张萍一边说着,一边忙着清理这个月卖不出的报刊,明天上午会把它们退回邮局。她打理这家报刊亭已经15年了。

“一份报纸有20%的利润,1元的报纸赚2毛钱,今天纯收入也就40多元。”她说。

在长沙,在岗职工的平均月薪超过3000元,也就是说,每天大概100元。40元,可能还够不上2顿外卖的钱。

“一个月还要交一千来块的租金,近几年基本是亏的。”她无奈地说,“如果不做这个,我也50多岁的人了,别的事也做不了。”

“10年前报纸很火的时候,一天轻轻松松卖几百份。一到体坛周报那些受欢迎的报刊上架,门口要排十几米的队伍。现在不同了。好在附近的老人都喜欢看点报纸,每天早上到9点当天报纸还没送到,爹爹娭毑就站在门口等着,这大概是生意最好的时候。”她告诉记者,现在卖得最好的是《参考消息》等,一天能卖30份。

在采访的1个多小时里,间隔20分钟以上才有人来买报刊,几乎都是老人。“虽然效益远不如前,但总归是有感情的。”话音未落,一位老人来取走了存放在这里7天的报纸。像这样的老主顾张萍已经数不过来了。

5公里范围内仅3家报刊亭

以张萍的报刊亭为中心,记者走访了附近的芙蓉中路、湘春路、湘雅路、体育馆路、营盘路,仅发现有3家报刊亭。

在蔡锷路上离张萍仅200米处的地方,有一家已经关门的报刊亭,据说已经关门1个月了。在蔡锷路与湘春路交界处有一家无人值守报刊亭。在营盘路与清水塘路交界口,一家爱心报刊亭为很多长沙人所熟知。当年因报刊亭主人蔡宗义老人去世,长沙一中学子纷纷来送别。如今老人的妻子和儿子蔡俊继续经营着这家报刊亭。

“现在大家都看手机了,手机里什么都有,看报纸的太少了。一天有时就卖几份报纸。”蔡俊说,学生们不让带手机,还会经常来这里看报纸。“学生们能来看报纸我就很高兴了,不买也不介意。”他告诉记者,这不光是为了传承父亲的精神,也想让孩子们留下个记忆,只是报刊亭确实赚不了钱,不得不从事副业。他惋惜地说,几年前营盘路上还有好几家报刊亭,现在也只剩这一家了。

一个之前开报刊亭的老人告诉记者,报刊亭可以售卖一些包装类的饮料、口香糖等,但邮局有规定不能卖熟食。“现在沿街的食品店也那么多,这些东西都卖不出去了。而一个亭子还要两个人轮流看着,天天看着亏本,只能转行。”他说,民政部门有一种红色的彩票亭,也售卖报纸甚至熟食,但是也越来越少了。

无人值守亭遇尴尬

长沙市邮政分公司文化传媒部副总经理唐炯介绍,长沙的报刊亭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它当时解决了一批下岗职工、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后来这些平台还在综合便民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供代收水电费、通信费,义务指路等多项便民、利民服务,但随着网络充值的兴起和公交卡充值点的规范,报刊亭功能逐渐变少了。”

去年7月,一座无人值守的智慧报刊亭亮相蔡锷路与湘春路交叉口。半开放的亭子为两个区域:报刊销售区的格子里放了不同种类的报刊,旁边有一块触摸屏,可用微信或支付宝购买;商品零售区的饮料货柜里有20余种饮料。报刊亭两侧还各有一块LED屏,可电子查阅党报党刊等。记者看到,这里大部分报刊已过期,偶尔有人过来买饮料。

“如今长沙的报刊亭不到180家,我们也在积极探讨转型之路。”唐炯说,目前探索的是无人售卖模式,这样可以节省人工成本。但矛盾的是,有读报习惯的大部分是老年人,他们不太会操作电子产品,无人报刊亭推进效果不算理想。

“接轨互联网、迎合读者习惯,我们希望报刊亭依然是便民服务终端。”唐炯说。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石芳宇

编辑:唐甬梅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