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这群初中学生手工制作400余件“文物” 将课堂搬进博物馆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26日讯(全媒体记者 周和平 实习生 傅叶芝)“四羊方尊”卷角羊头的栩栩如生,长沙铜官窑陶器的古朴与精美,“长沙王印”充满寓意的独特造型……22日,在长沙博物馆,一批昔日难得一见的“国宝”集中亮相,吸引了不少观众。这可不是“国宝”的原件,而是出自一群初中学生之手的手工作品。

此前,长沙博物馆与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联合开展“国家宝藏”系列活动,将历史课延伸至博物馆,通过参观、探索、研究,同学们将自己情有独钟的“国宝”用仿制、视频、图文小报等方式呈现出来。22日举行的总结汇报会现场,400多件(套)手工“文物”惊艳亮相,更是见证了同学们深度学习的满满收获。

镜头一 《彩耀中华》展中华早期文明

漩涡纹彩陶腹耳瓮、瓜棱纹彩陶腹耳壶、花型纹彩陶钵……此次在长沙博物馆举行的总结汇报会展出现场,《彩耀中华》系列挂轴作品是亮点之一。该作品由6名同学合作创作,运用了浮雕、书法、篆刻、手绘等多种艺术创作方式,将立体的彩陶变成了二维彩陶挂轴,再现了以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早期中华文明印象。

“彩陶体用的橡皮泥,花纹是我们对照图片自己画的,对我来说最难的应当是器型的把握了,很费时。不过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很有趣,跟课堂上的感受完全不一样。”谈起《彩耀中华》系列挂轴作品创作,团队成员之一熊子赳深有感受。在创作前,他和团队成员在长沙博物馆一同参观了“彩耀中华——黄河流域史前彩陶特展”,结合历史课本知识,在系统了解彩陶文化后,大家才分工讨论制作。

“在创作过程中,对我来说最困难的步骤就是画花纹,不过创作完成后,马家窑文化的漩涡纹就已经在我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了。”团队成员张缤之告诉记者,她从中受益匪浅。

镜头二 长沙窑青釉瓷盘器型精美

陶瓷等“国宝”是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同学们此次关注的一大领域。在展出的一件件陶瓷作品中,或碟或碗或盘,器型精美,釉色和谐,纹饰丰富,收获了观众的一片点赞声。

记者看到,在展出的作品中,不少为长沙窑“国宝”的仿制品,其中一件长沙窑青釉瓷盘尤其引人注目,瓷盘以褐色彩书“鸟飞平无近远,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四句诗文。全诗笔致清婉,充满历史的厚重感。

“在长沙博物馆,看到青釉瓷盘的第一眼,我就想更加深入地了解它。”站在自己创作的青釉瓷盘前,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初一的陈怡伽介绍道,为了创作该青釉瓷盘,她们团队先去了铜官窑,在那里,参观了铜官窑,了解了陶瓷的前世今生,还在老街找到陶艺师傅,从拉坯开始学习,体验陶瓷制作,好几个来回下来,最终有了团队满意的作品。“从一团泥巴变成一件件精美陶瓷品,经过体验后,才知道什么是工匠精神,古人真了不起。”

镜头三 “司母戊鼎”原来为纸版

在“国宝”中,大名鼎鼎的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在展出现场,姚皓缤和郑子寒两名同学就推出了这一气势磅礴的力作。谁也不曾料到,如此逼真的“司母戊鼎”却是用纸板加工而成。提到仿制司母戊鼎的过程,姚皓缤感叹着实不易,最难的当属纸板拼接这一环节,他们先后制作了30多次,才拼接成功。

“通过司母戊鼎这次仿制过程,我们对司母戊鼎的前世今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也锻炼了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很开心。”郑子寒说。

探索 馆校合作历史课搬进博物馆

将历史课搬进博物馆在长沙并非偶然。长沙晚报就联合市博物馆等单位展开了系列博物创新课程。从2017年上半年开始,“穿越长沙”系列地方历史文化课程开始进入学校的历史选修课堂。

去年9月,长沙博物馆与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联合发起“国家宝藏”系列活动,该学校初一的1200余名学生积极参与该活动。长沙博物馆特别准备了46件展品图文信息和探索卡,引导学生有效参观,通过方向性的探索和研究,再现国宝故事或国宝形象。

活动共收到绘画、仿制品、视频和PPT作品414件(套),参考原型文物65件,其中以长沙博物馆“湘江北去·中流击水——长沙历史文化陈列”中的商代象纹大铜铙、西汉透雕龙凤纹玉环、长沙王印、长沙窑陶瓷等珍贵文物为主。创作中,同学们仿制品的材质用到了陶土、印石、石膏、超轻泥、泡沫、纸、漆器、木头、蜡等。肖佳名同学用废弃的易拉罐制作了一个外形完整的汉代云彩漆器,邓湘文手绘出了象纹大铜铙,将黑色鞋油、棕色鞋油、鞋油刷、A4卡纸、双面胶、勾线笔、剪刀、砂纸、报纸等派上用场,同学们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环保意识的体现尽在其中。

除了对国宝形象的重塑,也有不少学生表达了自己对国宝的认识与对国宝故事的挖掘再现,戴焕然同学自幼学习书法,他将自己进行选石、制砚、用砚磨墨等过程融入视频中,为一方林则徐用过的砚台带来了新的诠释信息。易佳伊同学则用两首唐诗和一幅对镜美人图,让长沙博物馆的唐代莲花纹金梳变得鲜活起来。活动呈现的效果,已经远远超出历史课的范畴,变成了一堂多学科的精彩综合实践课。

点评 这是成效很好的深度学习

“将历史课延伸至博物馆,让孩子们参与国宝的模仿制作,这样的方式能加深大家对历史的学习和理解,这种脱离了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效果特别好,值得提倡。”感受长沙博物馆与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历史组联合发起的“国家宝藏”系列活动,家长周琨表达看法颇具代表性,认为这是创新了方式的深度学习,一改过去的补缺学习。

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历史教研组长谷玉艳老师认为活动很有成效,同学们近距离观察每一件文物,触摸历史的触角,感受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的足迹,然后将自己情有独钟的文物用各种方式呈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同学们敏锐的观察力,还展现出了超强的动手能力和超棒的协作精神。

“作品很精美,效果很好!”参观完同学们创作的展品,长沙博物馆副馆长李历松由衷地点赞,他说,作为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博物馆,也是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长沙博物馆致力于长沙乃至湖南地域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除了长沙历史文化陈列以及各种特展,博物馆特别为中学生推出了“ 穿越小达人”、地方历史文化课程以及教师联盟、亲子联盟等文化项目,为青少年学生搭建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提升核心素养的平台 。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周和平 傅叶芝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