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区残联每年开展“全国助残日”残疾人健康体检筛查活动。图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志愿者在为该区新天社区残疾人免费测量血压。
天心区残联实施“民办公助”模式,支持残疾人托养服务在社区开展。图为天心区怡智家园工作人员在教智障人士做手工。 均为天心区残联 供图
卜劲文 何映章 张琼
“我从没像现在这样生活踏实。”这是家住天心区的残疾人士汤俊杰的感言。近年来,天心区加快创新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步伐,让生活的力量注入天心区的城市、乡村,在残疾人士的心中生根、发芽、壮大。
作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的天心区,近年来残疾人工作发展可圈可点:听力残疾人周佳霖获得中国残疾人事业十大新闻人物奖(全省唯一),专职委员彭君参加全国首届专职委员知识竞赛获得大赛笔试第二名,全区7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全省比赛获得8金2银3铜的好成绩,一批未入学的残疾儿童免费实施“送教上门”,“爱在天心,关爱来自星星的孩子”三年培训行动计划在全省首创实施,一些行动不便或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由专业机构实施上门“居家托养”服务……
“天心区大力实施‘民生造福’战略,更要着力解决残疾人群体的生活之忧、就业之愁、康复之需、就学之难,以绣花的功夫抓好残疾人民生兜底保障工作。”天心区委书记朱东铁说。这片热土,为广大残疾人迎来了更美好、幸福的生活。
A 聚焦精准助残
打通教育助残“最后一公里”
定制化为残障儿童送教
今年3月,天心区残联和区教育局联合开展“送教上门”工作,位于暮云街道的刘轩小朋友被选为“送教上门”服务对象。10岁的刘轩患有自闭症,生活不能自理,一直没有上学。由于刘轩是孤独症障碍伴有癫痫,此次前来送教的老师为他带来了知动训练。梨塘小学知动训练老师夏群英坐到刘轩身旁,拿出教具一步步教她完成相应的动作。刘轩看着老师手里色彩斑斓的教具,显然很有兴趣,按照老师的指令完成了一系列动作。接着周叶又拿出DV,为刘轩播放学校的课堂画面。老师们的送教对于刘轩来说,不仅能接受到专业的康复训练,而且还有和别人交流的机会。目前,刘轩的性格已有了好转,看见陌生人也不那样紧张了,这对于他的康复有着很大帮助。
“目前学校有2名像刘轩一样需要送教上门的孩子,学校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老师的专业特长开展定制化的送教服务,每生每月保证1至2次送教。”夏群英说。
据悉,天心区残联和区教育局从2016年开始,在全市率先实施“送教上门”工作,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残疾孩子提供送教上门,打通教育帮扶的“最后一公里”。“我们把课堂搬到残疾的贫困孩子家庭,用爱抚慰特殊孩童的心灵,引领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真正实现了教育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天心区副区长张建说。自开展送教上门工作以来,天心区还针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等特殊群体,根据残疾类型和程度,采取随班就读、到特校就读或送康复上门等方式,为83名残疾儿童少年实施免费康复教育。今年5月,区残联和区教育局联合发文在全市各区县中率先成立“天心区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切实保障他们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延伸阅读
近年来,天心区实施多元教育,主推学子成才,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3年累计帮助无入学残疾儿童60人次实现义务教育教学。在校残疾儿童共计116人。50名残疾儿童少年进校随班就读,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认真落实《天心区残疾人和残疾人子女就学全额救助办法》,3年累计实施690人次残疾人和残疾人子女就学救助,发放救助金240余万元。
B 强化政策保障
建残疾人幸福家园,人人都可享受“助残套餐”
关注残疾人,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病情,更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生存状态。2015年,天心区财政投入1800万元资金,建立了全省首个集残疾人康复、托养、就业培训为一体的残疾人爱心家园。在这个“家”里,残疾人不但能够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还更有尊严。
“家”是残疾人就业的“加油站”。
花园岭社区的陈邵因双目失明时常感到迷茫。专职委员通过积极协调,推荐其免费参加盲人推拿学习,并免除了他的生活及住宿费用。日前,他创办盲人按摩中心,走出了生活的困境。为了鼓励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区残联在全市率先实施了“千元创业”扶助工程,每年奖励他们1000元。
“家”是残疾人健康的“守护神”。
在爱心家园的家嘉康复中心,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扎实开展了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在区残联的关爱下,中心每年为全区的30余名听障儿童、智障儿童免费实施康复训练服务,为他们融入社会主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家”是残疾人发展的“孵化器”。
通过家园的帮助,残疾人士王霞在家里办起了养蜂场,屋后空地养鸡养鸭,屋前空地种菜。邻居都说,王霞自从去了爱心家园以后,好像变了一个人,更加勤劳、更加懂事。在爱心家园的引领示范下,像王霞这样的残疾人士越来越多。
延伸阅读
在天心区,残疾人小康工作积极推进。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开展了“关爱残疾人个体户·千元就业救助”“关爱无业残疾人·精准帮扶就业”等活动,实现残疾人就业1395人。努力拓宽残疾人致富渠道,与湖南成才职业培训学校先后开设和参加了盲人按摩、计算机应用、家电维修等专业;加大政府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残疾人就业力度,累计安置残疾人就业141人;每年给予5至8名残疾人创业扶持奖励每人3000至20000元;建立天心区怡慧家园,作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成功帮助30余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
C 筑牢民生底线
全市率先实施“考聘分离”模式选聘专职委员
党贾是新开铺街道桥头社区的一名残疾人,两年前被社区聘用为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我工作中所服务的对象都是残疾人,我将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我觉得我是快乐的。”党贾说。在天心区,这样质朴的话语正是79名残疾人专职委员的真实写照。
2009年5月,天心区创新实施“考聘分离”模式,全区通过公开招考,吸收了一批残疾人专职委员充实到基层残疾人组织,具体承担落实残疾人的各项工作。近10年来,他们活跃在社区,走进家庭,宣传落实党和政府的助残政策,反映残疾人呼声,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排忧解难,成为党和政府关心基层残疾人的纽带。
专职委员岗位的设立,打通了为残疾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残疾人辅具适配、家庭无障碍改造等20余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专职委员成为了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权益维护等工作的行家里手,他们个个都是社区残疾人的“大管家”“代言人”,是天心区残疾人工作者的一张“名片”,在他们的带动下,社区残疾人纷纷自强自立。今年9月,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相自成前来调研天心区基层组织建设,对天心区专职委员工作敬业、业务扎实、服务到位给予高度评价。
延伸阅读
近年来,天心区残疾人救助帮扶全面兜底,民生保障力度加大。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两项补贴人群覆盖率95%以上。除了社保和医保的全覆盖,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每年为100名白内障患者、青光眼、胬肉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实施残疾人临时困难救助,每年200余名残疾人得到大病或临时救助,发放救助资金70余万元。托养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以日间照料为主体、居家服务为基础、庇护性就业为探索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在残保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区残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制定机关廉洁自律规定,严格执行财政工作纪律,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接受“互联网+监督”。在资金使用范围、使用程序、使用效果上加强监控,确保了资金使用的准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了资金使用的导向性作用,为精准服务残疾人提供了有力保障。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卜劲文 何映章 张琼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