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田园牧歌 乡村振兴看“北富”

汉回村蔬菜基地的葫芦瓜迎来了最佳采摘时节。邹麟摄

满眼绿意的浏阳河风光带月岛公园。 邹麟 摄

苏圫垸万亩荷花走廊,盛花期每天来赏荷品莲的市民络绎不绝,催火了周边农家乐和蔬果土产生意。 贺文兵 摄

沙坪湘绣广场湘绣街。邹麟 摄

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空气里都是稻粱丰熟的气息。

对政税连续三年领跑全省城区的开福区而言,丰收是怎样的一幅意象?

在城里人眼中,或许只有芙蓉北路CBD金融总部里逆市飘红的“涨涨涨”,湘江路万达商圈里购销两旺的“买买买”。其实,188平方公里土地的开福区,坐拥沙坪、捞刀河、青竹湖、秀峰等4个涉农街道,3307公顷耕地。“北富”开福除了都市繁华,更有田园牧歌。

收获的季节里,值得来“北富”。秋风渐凉,城北苏圫垸7000亩“荷花走廊”莲叶漫卷、荷花余香;“一江四河十湖”水城相依,波澜不惊;沙坪小镇的湘绣女一口银针、十指纤纤,织出了锦绣般的日子;耕读小镇金霞新村里,城里娃在此半耕半读,体验农活野趣;而汉回村里汉回同胞早已是生意搭档,电商推销原生态牛肉风生水起。

收获的季节里,值得来“北富”。“我们统筹城乡发展,通过治理生态、调优产业、创先争优、盘活资源,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正如开福区委书记沈裕谋所说,该区都市乡村发展“无缝切换”,城乡一片生气勃勃。

收获的季节里,值得来“北富”。在开福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拥兵看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三农发展方针,已然变成了开福区的生动实践。

来自该区农业林业水利局统计显示,该区农民集体经济收益由原来每村每年3万至5万元,提高到每村每年8万至12万元,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提高至3.2万元。“北富”城乡一体,实至名归。

李卓 易佳

水患变水“利”

生态治理水晏河清为丰收上“保险”

捞刀河苏圫垸的荷农刘春明坐在田埂上,剥着刚摘下来尚带露水的莲蓬,请记者尝鲜。眼前是一大片迎风摇曳的绿荷,老刘心情十分畅快。“去年的特大洪灾惊心动魄,但搭帮水利设施牢靠,政府治水得力,今年这大片荷塘长势很好,养鱼,卖藕尖、莲蓬收成不错!”

喝水不忘挖井人。老刘说得对,开福区是水资源大区,也曾是水患大区。长沙“一江六河”中,开福区占了“一江三河”(湘江、沙河、浏阳河、捞刀河),全区水域面积20平方公里。该区一线防洪大堤75公里,千亩以上堤垸11个,其中万亩堤垸3个(苏圫垸、朝正垸、涝湖垸),小二型以上水库19座。在去年超历史特大洪水中,这个“水水相连”的城区,取得了全面胜利。针对去年特大洪水暴露的问题,今年区财政已经投入2500万元对农村水毁设施进行治理修复。在今后两年时间内,还将投入1.7亿元,实现全区堤防全面达标。生态治理变水患为水“利”,为农民的丰收上了全“保险” 。

湘江开福段沿线岸芷汀兰,白鹭在人们头顶飞舞翩跹;捞刀河水面澄澈如镜,执法和保洁船只游弋穿梭;浏阳河开福段14个排口及上游1公里范围内的管道和检查井全部建有档案,高科技的管道内窥镜和CCTV管道机器人负责巡查“体检”……生态治理还让昔日的黑臭水体,逐步变成了清流河景。

开福区对农村的生态治理既有治水除患,更有治污、治脏、治路、治陋习多管齐下,让丰收后的“北富”农村变了面子变里子。2016—2017年,开福区投入1.78亿元对辖区内34处黑臭水体进行了治理,同时下拨4000万元河长制工作经费,通过开展河长制工作,建立了水体后续维护长效机制。

通村到户的农村公路,让城北的乡里到城里变得像邻居串门一样轻松;而垃圾分类处理、洁净自来水入户、厕所的现代化改造,让城市文明彻底照亮偏远乡村的死角,环境的净化更是带来了民风的淳化。开福区按照全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要求,以提升人居环境为目的,不漏死角治脏,从改厕、改厨、改水、改圈做起,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扎实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该区加大资金投入,2017年开福区完成近50公里的农村道路“白改黑”任务,2018年完成40公里,在道路管理上,基本实现农村地区交通设施的城市化管理,消除了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抓实“两化”,即环境净化、民风淳化,既要环境美,也要心灵美。加强文明乡风民风培育,引导农民注重思想文明建设,深化“五城”共建,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引导农民注重家庭建设、家教传承和家风培育,让厚德开福的精神内核家喻户晓,71个市级示范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脱颖而出。

种水稻变“种市场”

产业调优1.5万亩稻田变花海农民收入倍增

“以前总觉得‘新农村’‘土地流转’这些新词是花架子,不如作田种菜来得实在,这一堂课让我们开了眼、醒了脑!”在长沙首个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第一堂课上,开福区沙坪社区65岁的村民王志刚说,过去守着3.5亩地种稻子,每亩只有300元至500元的年收入,而且费时费人工,因为当地是洪涝区,稻田每年要被淹两三次;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社种荷花后,春夏鲜藕尖市价卖到几十元一斤,秋天还能卖湘莲,成片荷花开了,游客来了还能开农家乐。既省心不怕水淹,一亩田还能赚三道钱!

调优产业从调顺发展理念开始,开福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发展好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力求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和全链条升值,让众多像王志刚这样的农大哥由单一、低效地种稻,变成了因地制宜的“种市场”。该区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致力农村电商发展、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商贸、电商的互联互通;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集中,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小龙虾‘傍大款’傍上两米高的巨型稻,也傍出一条为农民增收、为生态加分的粮渔共赢之路!” 湖北洪湖水产养殖专家肖承云站在捞刀河街道大星片区一片试验田里,展示他参与研发的巨型稻小龙虾共生项目。眼下,巨型稻已长到1.9米高,亩产有望达到1000公斤。小龙虾已在5月份收获了一季,第二季小龙虾正在成长中,预计10月至11月可捕捞,实现“一季水稻两季虾”,达到水稻亩产1000公斤、小龙虾亩产150公斤的双丰收。

紧跟发展思路调整的,是种植结构大调整和农业加工业大调优。按上级要求,2018年开福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任务为6300亩。该区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年调整、二年巩固、三年稳定”的工作思路,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实际调整了15000亩(含荷花种植8000亩),种植结构由水稻生产调整为荷花、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区财政每年下拨300万元对区域内蔬菜基地、荷花种植特色养殖基地给予资金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基地。

2016年,开福区政府和捞刀河街道采取政府引导、财政补贴的方式,发动菜农改种荷花,苏圫垸水域范围荷花种植面积从原来零散种植1000亩扩大到5000亩,涉及街道6个村(社区)9个片区,成为长沙城区规模最大的“荷花走廊”,既改善生态效益,又促进城乡品质提升。2017年,捞刀河街道开启了荷花种植提质扩面计划,种植区域由去年的北二环高架桥两厢延伸至开福大道两厢,共提质拓面近1000亩;今年还将对开福大道两厢荷花种植提质拓面1000亩。

该区还充分发挥金霞经开区物流平台优势,瞄准精深加工,鼓励和支持金霞粮食集团、统一企业、银州米粉等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改升级,今年预计区域内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能突破150亿元。

“千村一面”变一村一品

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开启新农村新幸福

“不用高铁飞机千里迢迢,在家门口骑单车就找到了诗和远方!”长沙城里来的骑手周哲宇参加青竹湖环山骑行赛后,在如诗如画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开福区金霞新村发出了如此感慨。

金霞新村耕读小镇,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张百煕的出生地,曾任过北京大学校长的张百煕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是京师大学堂(北京师范大学前身)的创始人,他制定了第一部以政府名义颁布的完整学制,在他的故乡,金霞新村耕读小镇至今仍保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淳朴民风。村中道龙山脚下的休闲公园旁,将为城里的孩子们开辟一方田土,开设一间私塾,提供春耕、秋收、夏读、冬思的传统文化体验。

金霞新村只是开福区农村众多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代表。该区遵循“规划引领布局美、融合发展产业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宜居宜游生活美、健康文明风尚美”的原则,在成功创建汉回村、檀木岭村、金霞新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基础上,每年再创建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4至6个示范休闲农业庄园,力争创建更多的全国文明村镇。

开福区沙坪是湘绣的原产地,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湘楚文化历史的湘绣小镇,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绣品,印证着湘绣在沙坪悠久的历史。这里“家家有绣女,村村有能手”,孕育出一代代蕙心兰质、心灵手巧的女子,用一口银针、十只玉指,织就“中国湘绣之乡”的美誉。随着沙坪绣坊街的开街,这个以巧妇、巧手、巧工闻名的小镇,成为了开福区创建特色小镇的样本。围绕特色资源,打造精品,树立典型,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该区重点打造了沙坪湘绣小镇、金霞耕读小镇、汉回民俗小镇等6个特色小镇,以点带面,初步形成“一村一品”。

乡愁变“乡筹”

盘活资源青山绿水流金淌银

谁说乡愁只能化作游子对家乡美食的馋念,让人默默地咽口水?在开福区沙坪街道汉回村,乡愁已不只是过大年才能回家尝到的土鸡土鸭、牛羊、蔬菜,而是线上销售的第二代旅游产品牛肉干。“马家本味牛肉干,35元一袋,1万多袋已经销售一空,吸引了100多家网上经销商。”汉回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告诉记者,与鸡、鸭和蔬菜的第一代“土”旅游产品相比,牛肉干更俏、更时尚。用游客的话说,互联网+本味牛肉干,足以让汉回村一下子“香”到全国。

距城区仅十几分钟车程之处,有着长沙市唯一的民族村——开福区沙坪街道汉回村,回族在此定居已有200多年历史。目前村上2700多名村民中,有回民500余名,汉、回世代和睦相处,民风淳朴。“2015年以来,开福区实施了汉回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程,通过大手笔投入,村上的马路‘白改黑’,都是沥青马路,精心改造了回族民居,提质改造了民族团结广场,池塘也得到了整治,村部环境面貌一新。”汉回村党委书记魏博告诉记者,到去年,汉回村一跃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成为沙坪小镇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盘活土地、水域、特产资源,成立农业合作社,变乡愁为“乡筹”,成为开福区因地制宜发展三农的重要手段。目前,开福区土地流转面积达1.3万亩,林地面积达1万亩。近年来,开福区集中推进城中村改造,通过土地流转盘活农村土地、林地资源,引导鼓励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以“两出两进”为抓手,盘活闲置资产,让农民从农村走出来,让农产品从农村走出来,吸引城市资本进农村,鼓励城市居民进农村,资本找得到平台。

开福区“一江四河”的资源禀赋,也让水产健康养殖模式让靠水吃水的开福农人生财有道。目前,该区有海博水产种业养殖基地、金欧龙虾养殖基地及齐泰水产养殖场3家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通过引进特色水产养殖,今年特色水产养殖收入有望突破1亿元。

没有电商网络推手,汉回村的牛肉干再香,只怕也吸引不到千里之外的网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了开福区的当务之急。该区完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等培育体系,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大力推进专业队伍建设。加大医务人员、乡村教师的引进和定向培养力度,引进、选调农村公共服务人才;挖掘和培育“新乡贤”,建立优秀人士资源库,为乡贤助力家乡建设发展搭建平台;大力开展乡村创业行动。统筹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支持青年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其他社会人才到农村就业创业、成长成才。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李卓 易佳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