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博物创新教育兴起 长沙娃爱上新课堂

长沙创新教育专家谭迪熬在长沙博物馆给孩子们上博物创新课。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

  长沙晚报记者 舒文

  博物馆是高冷的簪花仕女,你想靠近却看不明白?博物馆是冷冰冰的文物贮藏室,你想读懂却太深奥?NO!最近,一群六七岁的长沙娃娃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一次又一次地奔向长沙博物馆。

  原来,在长沙博物馆率先进行教育职能转型的背景下,长沙博物馆联合长沙晚报、岳麓一小大胆跨界融合,开设了全省首个博物创新课程,集纳博物馆优秀教育员、学校优秀教师、社会其他行业优秀导师共同探索具有创意的新课堂。4月下旬,这样一堂以“长沙窑”为主题的创新思维课在长沙博物馆开课了。

  课程直击

  深挖城市文化,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天上有颗长沙星,地上有座长沙城。长沙精神长沙窑,世界流传千年行……”近日,从长沙博物馆博学园里传来孩子们有节奏、有激情的集体“拍手歌”。当天下午,一堂以“长沙窑”为载体、以“我们爱创新,我们爱长沙”为主题的博物创新公益课在这里上演。授课老师由知名创新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新教育分会会长谭迪熬担任,他首次以长沙博物馆里的长沙窑精品收藏展品为载体,向湖南省首个博物创新教育实验班、岳麓一小1704“小脚丫”班的50名孩子全新解读长沙窑,并将古今中外在陶器、瓷器上进行的那些脑洞大开的发明小创造一一展示。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创新吗?”谭迪熬老师抛出的问题,并没有难住这些年仅六七岁的孩子。“就是要把旧的东西改造成新的东西。”“是要发明创造。”……此前已经上过8次博物创新课程的孩子们争先恐后举起小手,抢着回答。

  利用博物馆里可以“以物授课”的独到优势,谭迪熬通过一个个故事,向长沙娃娃们展示了一代代长沙瓷器匠人在技术、艺术、文化等方面不断创新,让长沙窑成为“世界瓷器工厂”的历史故事。

  “长沙窑最早烧制出红色瓷器,这是很了不起的。不过,古人只能烧制出枣红色,要烧出大红色瓷器一直是一个难题。直到今天,这个难题终于被一个爱动脑、爱发明、爱创新的长沙人解决了。”谭老师向孩子们讲述长沙人尹彦征用近20年的时间刻苦研制,终于烧制出“中国红”瓷器的现代故事。

  “哇,我们长沙窑真棒,我们长沙人真棒!”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被博物馆里“前世今生”的故事深深吸引。光讲故事、传授知识还不够,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关键还在动手创作。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在手工创作环节跃跃欲试,他们用瓷盘、勺、挂钩展示了一个个天马行空的作品。

  为什么要开发一堂以“长沙窑”为主题的博物馆课?博物创新课程联合发起人、长沙博物馆副馆长李历松说,长沙窑里有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长沙故事,“比如,长沙窑首创的釉下彩技术,解决了瓷器美观与生活实用的难题。其次,在艺术装饰上,长沙窑大规模使用彩釉、诗文、绘画、堆塑等手法,让装饰风格多元化。第三,将中西文化融合,在瓷器中加入了西方文化元素,让长沙造的瓷器远销国外。”

  教育探索

  打造“三师”博物创新课程

  记者观察发现,该教育形式不同于学校的传统教育,也不同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课堂上,学生们四人一组围着桌子上课,师生之间也有频繁的互动。老师也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而是更注重启发学生思维。

  “它本质上是以系统性、长期性、有明确教育目标为指向的跨界融合、无边界课程。我们发起这个公益项目的初心是主动呼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博物创新课程联合发起人、长沙晚报科教新闻部主任谭琳静介绍,在这样一个大好的新时代,长沙这座城市有足够的资源,我们有足够的信心,通过博物创新课程这样一个有心思、有新意的公益项目,来培养城市下一代的文化自信,“让孩子们能够以博物知识为底座,以城市行走为路径,渐渐成长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

  “近两年来,我们基础教育界探讨得最多的是:在关门办学、分科教学越办越细的背景下,学生本身具备的素养与未来的发展是不吻合的。对此,我们主动打破学校的界限,推进教育改革,博物创新课程将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获得教育素材,实现‘无边界课程’,帮助孩子们链接过去和未来。”博物创新课程联合发起人、岳麓一小校长李晖说。

  课程研发领衔人、湖湘名师、岳麓一小大班主任王大庆介绍,博物创新课程在教学地点上,是“博物馆+学校+家庭+社会相关链接场所”;在教师队伍上,由“博物馆教育员+学校教师+社会教师+青少年家庭”组成;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突破传统学校和博物馆讲解的“单向传授”方式,以启发式教育为主。“为此,学校还建了一支由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优秀教师组成的课程研发团队服务博物创新教育。”王大庆说。

  家长声音

  需要更多这样的素质教育

  “以前我们去博物馆,如果没有专业人士引导,都是兴高采烈进去,稀里糊涂出来。现在孩子们可以享受到这样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孩子们的福气,也是我们家长的福气!”自2017年12月全省博物创新课程实验班开设以来,这群长沙家长也被点燃了探究长沙城市文化的热情,他们跟随孩子们多次去博物馆、非遗馆、红瓷馆、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买来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绘本读物,展开亲子共读共学。

  记者了解到,在许多发达国家,博物馆已经成为国民终身学习的课堂。在中国,去国家博物馆上课的北京学生人数每年多达120万。

  “一个经常泡博物馆的孩子和家长,一定会有着令人惊喜的未来。”李历松说,长沙博物馆作为拥有5万余件文化遗产的社会公共场馆,将把这些文物资源转变为教育资源,让文物讲好故事,深度服务青少年一代,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他表示,未来将进一步联合长沙晚报、岳麓一小继续探索和完善博物创新教育,服务更多长沙家庭。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舒文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