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瞭望丨新消费“天花板”如何突破

◇老城区文旅新消费在蓬勃发展同时,面临“有流量缺销量、有数量缺质量、有产品缺产业”等难题,碰到了“一花独放”的“天花板”

◇一些文旅项目习惯性依赖地产运营模式,业务经营水平低,有产品欠链条,有产业缺新业,有“流量”无“流水”,有“舶来”少“原创”,产业创新不够,从发展原动力到市场后劲均不足

◇“当下迎来新消费发展的机遇,各方应形成合力,培育、呵护品牌,让城市成为新消费的‘超级孵化器’。”

市民在长沙杜甫江阁附近观看焰火晚会(2023 年 5 月 11 日摄)陈思汗摄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全国多座城市选择的发展突破口。《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湖南一些城市采访,发现老城区文旅新消费在蓬勃发展同时,面临“有流量缺销量、有数量缺质量、有产品缺产业”等难题,碰到“一花独放难变春色满园”的“天花板”。

多位消费领域研究者以及一线从业人员认为,文旅新消费要实现“网红”“常红”“长红”发展目标,仍需创新路径多向发力。依托数字技术赋能消费新体验,吸引多元消费群体;延伸吃喝玩乐住全链条文旅服务,留住各类消费群体;提升品牌价值,形成持续性文旅消费热度,变“一枝独秀”为“春色满园”,不断释放新消费增长潜能。

老城区也能解锁新消费

自然景色和人文胜迹资源富集的湖南,文旅经济发展呈现“拉升”态势。2023年湖南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1.28%和47.43%。

记者在湖南一些主要旅游城市采访发现,作为“网红打卡”的升级版,湖南多个城市老城区推动消费品牌、风景名胜、主题公园、旅游演艺与文化产业相加相融,催生了餐饮、养生、购物、娱乐、表演等多元化的新消费场景,带动了新消费模式的产生。业内人士认为,蓬勃崛起的老城新文旅消费,对湖南文旅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发挥了“助推器”作用。

走进长沙“五一商圈”范围内的坡子街、太平街、潮宗街、都正街、县正街等老街,一股传统与新潮碰撞出的“混搭气息”扑面而来。在拥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老麻石路上,一边感受沧桑历史,一边被或文艺或朋克的店面所吸引。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线下老街人流如织,线上社交平台网友们讨论着“打卡”心得。一杯奶茶、一块点心、一片臭豆腐、一份小龙虾、一盘小炒肉、一碗米粉还分扁粉、圆粉、线粉、河粉、肠粉……每一类甚至“大类”中的“小类”都有受热捧的新消费品牌。有游客评论,打开手机导航“五一商圈”地图,随手一戳,都能戳中“网红店”。

在长沙新消费研究院负责人张丹丹看来,能为消费者提供情绪共情、文化共鸣和精神共振的新消费,是消费增量和升级的重要突破口。“现在还有大量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新消费品牌以需求为驱动、以城市为载体,有利于撬动消费市场新增量,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不止长沙。在西洞庭湖畔的常德市,柳叶湖河街鳞次栉比的木结构吊脚楼、砖石结构洋行、店铺和四合院、窨子屋民宅,成为夜经济和新文旅消费集聚区。海内外游客慕名来到这些“背街小巷”,或步行或乘船徜徉其间,在桨声灯影里与市井烟火中,感受沅水码头文化、武陵人家乡土记忆。

在资江之滨的益阳市,老城东门口、石码头火了,主打逛小巷、品小吃、听小曲的古城美食文化之旅让多个门店销售收入以翻番速度增长。

在南岭北麓的郴州市,夜幕降临后的“北湖不夜天”流光溢彩,“鲁塘砂罐”围炉煮茶、煮酒、煮火锅以及24小时书屋、夜间体育赛事,形成夜间经济的新地标。

一些老城区不断“解锁”新青年群体文旅消费的流量密码。

青年人赶时髦?那就建露营营地,撑天幕、搭帐篷,再备上美食茶饮,让年轻人享受自在时光,将“诗和远方”搬到家门口;青年人爱文艺?就打造集休闲、游乐、演艺、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艺术营地,让热爱艺术、崇尚美学的年轻人找到“梦中桃源”;青年人要酷炫?就推出大型奇幻光影水秀,让年轻人仿佛置身幻境。

老城区新消费与需求升级、互联网传播效应等因素密切相关;还因为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民用航空、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让“说走就走”的旅游成为现实。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许春晓认为,一些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之所以成为文旅新消费热土,前提在于这些城区相对完整保留着当地人传统生活的场景、浓厚的“烟火”味儿,且经过地方政府颇具匠心的打造、配套推出“接地气”的扶持政策,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活气息。

老城区创新消费模式,成为电商客服、电商代运营、新媒体运营、短视频创作等产业聚集的“创客大本营”,催生创客沙龙、创投路演、直播带货等创业新路径。“夜经济”繁荣发展让手工作坊等“老手艺”获得新生命,让“不熄灯购物中心”等新业态成为“沉浸式聚会”新场所,让“夜妆师”等职业出现并催生出新产业。

新消费也会碰到“天花板”

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老城区解锁新消费之后,仍面临一些问题。节假日等特定时间“打卡者”数量“脉冲式放大”,对公共服务、旅游体验和质量保障带来压力,日常情况下新消费面临“一花独放难变春色满园”这道“天花板”。

——有流量缺销量,被“网红”餐饮品牌吸引的年轻群体,尚未大幅带动商圈消费。

缺乏多元消费群体。一些新消费品牌在节假日营收增势喜人,但传统商业网点的销售额增长与客流量增长相对较弱,被“网红”餐饮品牌吸引的年轻群体,难以大幅带动商圈消费。

缺乏文化消费群体。有受访者指出,一些人文景点的历史文化渲染力不足,缺乏激发游客参与的文化兴趣点,缺少“慕名而来”的吸引力和“还想再来”的影响力。例如,社交平台上,一些用户反馈“某景点30元的门票,就待了不到半个小时”“某景点晚上在门口拍个照就好了,没必要买门票上去”等。针对具有人文体验需求的消费群体,还缺乏高品质、高效益、高价值的文旅产品供给。

——有数量缺质量,品牌同质化现象突出。

特色品牌优势未充分发挥。有的品牌大而不精,缺少“必点招牌”和“不可替代性”;缺少广为流传的文化产品。

大众品牌同质化现象突出。休闲餐厅、快餐、火锅、茶饮等出现同质化供给过剩。商家间重模仿轻创新,同业恶性竞争加剧。

——有产品缺产业,创意性强的沉浸式、规模化文旅消费产品供给不足。

一些城区地域文化仍缺乏整体开发意识,经营效果不佳;文旅场所间的联动不足,尚未形成“串点成线、汇线为面”局面,难以实现旅游产业辐射带,客流量较为分散。热门文旅产品和消费品牌以吃喝品类为主,缺少出圈的优势文化品牌。

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滤镜”,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同时,也埋下“滤镜破碎”甚至被“有色滤镜”污名化的隐患,靠网络热点制造出的文旅产品不易带来持续的消费增长。

新消费品牌集中于零售终端。加工链总体较短,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不足,核心技术和产业带动能力弱。一些文旅项目习惯性依赖地产运营模式,业务经营水平低,有产品欠链条,有产业缺新业,有“流量”无“流水”,有“舶来”少“原创”,产业创新不够,从发展原动力到市场后劲均不够。

让城市成为“超级孵化器”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消费领域研究者认为,实现文化、旅游、消费“三驾马车”拉动增速发展离不开共创——全民共创、主客共创。

引——历史文化景点融合特色街区,吸引多元消费群体。在提质文化街区同时,做好全局规划、融合资源、广泛吸引各方游客。既打造儿童友好型文旅场所来吸引家庭群体游客;也优化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来吸引团队参观游客;还丰富“网红”打卡地和特色街区来吸引年轻游客,满足多元群体的文化、旅游和消费需求。

留——吃喝玩乐住全链条文旅服务,留住各类消费群体。通过文旅产业的辐射作用,带动商业、餐饮业、酒店等上下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产业经济连锁效应。

促——多样化文旅元素和文旅项目,拉动规模文旅消费。丰富“文旅+科技”“文旅+演艺”“文旅+赛事”“文旅+节会”“文旅+园林”“文旅+体育”等文旅要素,强化文旅配套提质。

拓——新品牌树立良好口碑,形成持续性文旅消费热度。在“网上传播、线下发酵”的消费潮流趋势下,促成文旅消费的“回购”。

赋——依托数字技术赋能消费新体验。通过AR、VR、人工智能及可视化技术等手段,提升文旅消费新服务、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优化文旅消费新体验。

提——提升品牌价值重振消费新业态。提质“老字号”。通过技艺展示、非遗表演、文化体验、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在搭乘数字化发展快车中,不断拓展品牌价值、焕发崭新活力。

开发“原字号”,培育“新字号”。培育一批以年轻消费者为中心、自带话题传播特征的新消费场景。

优——优化营商环境,结合文旅产业“轻资产”特点,加强财政、税收和金融支撑,创新企业投融资方式,激发文旅产业资本能量。

“当下迎来新消费发展的机遇,各方应形成合力,培育、呵护品牌,让城市成为新消费的‘超级孵化器’。”张丹丹说。

来源:《瞭望》

作者:苏晓洲 张格

编辑:彭佩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