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木匠一片痴心“非遗梦” 年近花甲的郭存勇创办雨花非遗馆

源自内心的“非遗梦”,曾是老木雕匠人的郭存勇精心打造雨花非遗馆。长沙晚报记者 陈飞 摄

长沙晚报记者 胡媛媛

“世界那么大,出门那么堵,家门口的非遗最韵味。”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雨花非遗馆人流不息,体验用古法包粽子、制香囊,更有皮影戏、蜡染以及釉下五彩瓷烧工艺等非遗项目“露脸”。和游客一起漫步馆内,雨花非遗馆创办人郭存勇仿佛又回到自己精雕木艺的匠心岁月。

源自内心的“非遗梦”,曾是老木雕匠人的郭存勇如今正完成最精彩的转身:在雨花区委区政府扶持下,近5万平方米的雨花非遗馆让全国344个非遗项目、200多名非遗传承人纷至沓来,渐行渐远的老手艺不仅得到传承,更与时代对接焕发新生,雨花非遗馆也成为长沙文化新地标。

难忘匠心,老木匠建非遗馆

“这个木雕人偶,眉目还可再上扬一点,这样更传神。”郭存勇几乎每天都会巡馆,从集聚非遗项目的展示区到游客乐于动手的体验区,再到将非遗产业和现代需求融合的文创区,郭存勇看得很仔细,时不时还会以一名老木匠的身份,点拨匠人一番。

郭存勇13岁就从师学习木艺,随后放弃手艺投身商海的他将生意做得很成功。尽管如此,郭存勇的“匠人梦”总是不时涌动。走南闯北的这些年,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特别关注当地的手工艺品和手艺人。令他痛心的是,他发现不少手艺在失传。

2012年,郭存勇夫妇来到长沙,在红星商圈租赁场地做家具和木雕生意,可“守护非遗宝贝”的念头一直在他心中萦绕不去。怎么做?在郭存勇看来,将传统文化与市场结合,既展示和传承了非遗技艺,又将手艺转化成经济效益,这样的非遗项目才能历久弥新。

说干就干。尽管当时家具市场生意红火,郭存勇还是毅然退出,将家具馆慢慢变成非遗项目的集聚点,以免租金的方式,从全国各地邀请非遗传人来这里发挥专长。“退出家具市场,每年损失的收入就有上千万元。非遗馆的打造需要资金投入,为此我干脆卖了老家永州一个4000余平方米的厂房。”郭存勇笑道,和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意义相比,这些都不足为道。

精准扶艺,老手艺重焕新生

非遗馆雏形逐渐清晰,非遗传人又该从何寻来?

为此,郭存勇和妻子不仅走遍湖南14个市州寻访传人,甚至还远赴贵州、江苏、广东等地。最开始许多传人都不愿意来,郭存勇就和妻子一起耐心劝说,一次不行就多次上门。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传人来到长沙。

“没有老郭,我只怕早成了一名彻底的油漆商。”出身邵东的泥书技艺传承人刘上四,拥有一项绝活——用泥巴和桐油做原料写字,字体优美牢固,百年不掉。凭借这门好手艺,刘上四的祖辈给祠堂写字做匾,日子红火。后来祠堂渐失,凭手艺糊口越来越难,郭存勇登门时,刘上四早已改行卖漆。

“卖漆谁都能做,但泥书只有你会,你真忍心让这门手艺失传?”郭存勇回忆,三次上门后,刘上四终于同意跟随自己来到非遗馆,“现在他的泥书手艺很受欢迎。”

有名的“洪氏一刀剪”传人洪源是最早来到雨花非遗馆的传人之一。10来岁就和父亲学习剪纸的洪源,可以一刀剪出数个汉字,但这门手艺多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来非遗馆时,洪源干巴巴的口袋里连路费也掏不出,郭存勇二话不说承担了路费;看到对方没有合用的工作桌,郭存勇干脆自己动手,带着儿子连夜为他做了一张。入驻雨花非遗馆近三年,如今,洪源的“一刀剪”赢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月收入上万元。

融入现代,非遗产品更具时代感

传人来了、市场大了、非遗火了,郭存勇又琢磨起新的路径:如何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融合?

“看外观,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竹筐,但你知不知道中间的黑色图案有什么用途?”在竹编馆内,郭存勇熟练地拿出手机,对着图案用微信一扫,立刻进入了竹编馆的微信公众号,原来这是一个竹制的二维码,“店家定制了二维码竹筐后,既可挂在墙上做装饰,又能实现自我推介,一举多得!”

在雨花非遗馆,像“二维码竹筐”这样的文创产品比比皆是,许多传统工艺都打上了现代标签。湘南一带有名的竹艺在这里被融入计算器、鼠标和键盘的设计里,浏阳夏布、土家织锦、邵阳蓝印花布等则被制成床上用品,滩头年画甚至印到了手机壳上。

“传统手工艺要持续保持生命力,关键在于手工艺人的创新提升。”郭存勇感慨。如今的雨花非遗馆内,不仅“文创集市”定期开锣,郭存勇还打造了“匠人沙龙”,定期将手工艺人聚在一起,促进其交流合作、融合提升。

这段时间,郭存勇正谋划推出“非遗跳蚤市场”,让年轻手工艺人的创意作品拥有展示空间,由顾客自己定价并提出中肯建议。“让传统手艺得传承,让手工艺人获尊重,让天下非遗聚雨花。”目睹梦想渐行渐近,昔日的老木匠惬意地笑了。

记者手记

“无论是以前雕琢木器,还是如今打造雨花非遗馆,郭存勇都有一颗痴心。”这是采访中记者听到对郭存勇最多的评价。一个“痴”字,代表着果敢与坚定,诠释了一名手艺人的不变匠心。

“痴人”逐梦,追逐的是非遗的诗和远方,为此,郭存勇放弃了每年上千万元的收入,付出的心血更是难以用数字衡量;“痴行”筑梦,筑就的是民族文化的希望之道,开辟“非遗”阵地,寻找“中心据点”,让更多“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人更好释放价值;“痴心”为梦,却没有放慢创新的脚步,将非遗产品与现代时尚融合,郭存勇努力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循环,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一笔不可估算的财富,是一个地方文化底蕴的表现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老祖宗”。“不让非遗成真遗。”这不仅是郭存勇的感言,非遗守护路更需要你我他的加入。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胡媛媛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