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讯(记者 姜国 通讯员 盛磊)家住长沙县欣安小区的八旬老人李学坤最近了却了一桩心事,家中收藏的1676件民俗古物有了好“归宿”——长沙县档案馆通过专家鉴定及招标采购程序,花费近30万元对其进行了有偿征集。这些民俗古物不但能丰富馆藏,还是研究长沙县社会变迁的重要史料。
李学坤是金井镇人,1953年参加工作,1988年退休,一直热衷于民间收藏。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收藏的民俗古物已达上千件,从个人穿戴物品到家庭用品,从工具、农具到契约、分关,从文房四宝到钱币、钱具等。在收集过程中,大部分花钱购买,也有亲朋好友乡邻以废弃物相赠。
李学坤收藏的民俗古物主要是票证、书籍、实物、印章四类,其中票证居多。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清代乾隆年间的纳户执照,即交“皇粮”的凭证。这张凭证是宣纸制成的,薄如蝉翼,颜色泛黄,但上面的字迹还很清晰。
李学坤收集的实物,记者只见过少数,比如旧时农村用的水车、扮桶等农业生产工具,木屐、瓷坛等服饰装饰,古雕花床、油灯等家庭什物。“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旧的民俗古物因不适应时代而被淘汰,但古物有古物的味道,值得收藏。”李学坤说。
在这些实物中,一块“探花匾”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心。“长沙县历史上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中,成绩最好的就是郑沅,光绪二十年,他顺利通过会试,殿试考了第三名。”李学坤告诉记者,他查阅了史料,郑沅曾出任四川学政,辛亥后为总统府秘书,袁世凯称帝后以疾辞官。
县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县档案馆迁新址后,为丰富馆藏,面向社会发布了有偿征集档案资料的通告,李学坤老人得知后与馆里取得了联系。“我年纪大了,儿女对这些民俗古物不感兴趣,很担心将来无人保管这些‘宝贝’。”李学坤说,他去新档案馆看过,储藏设备很智能,且馆内恒温,这些民俗古物放在档案馆,一方面能长久保存,另一方面也能让子孙后代了解祖先的生活和历史。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姜国 盛磊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