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映荣
如今,对于快速发展的长沙来说,东提、西拓、南延、北进的大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地处长株潭三市交界处的长沙南部片区,战略地位和开发价值日益显现。
从发展定位到具体规划,从交通到产业,从保护到建设……在日前举行的长沙南部片区规划建设专家咨询会上,围绕长沙南部片区的未来发展,省内多名建筑、经济、规划、交通方面的学者专家建言献策。
片区概况
长沙南部片区规划范围为:绕城高速以南,西至湘江,南面及东面至天心、雨花行政边界(含解放垸全部范围约17.8平方公里),总用地面积约294平方公里。其中,70%以上区域位于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控制范围内,是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核”。该区域内将形成城际、地铁、公路、水运等多重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三年打基础,十年见成效,2035年全面建成”的步骤,长沙将高起点推进南部片区高质量发展。初步确定近期目标是,到2021年,南部片区核心区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健全,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奠定,开发建设品质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起步区初步成形。远期目标是,到2035年,南部片区成为长沙主城区的高端品质区,现代基础设施全面互联互通,特色产业体系全面建立健全。
专家观点
建立生态化导控系统,防止无序开发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长沙南部片区的开发建设首先要充分认识并挖掘“空”的意义和价值,无即是有、少即是多,我们应借助这种理念,做好保护性开发,提升该片区的生态附加值。
目前,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面临“有心无核”的现状,长沙南部片区空间状态零散,缺乏核心,在规划方面可采用“大疏大密”的布局策略。另外,南部片区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态化城市设计导控体系,防止产业布局的市场自主性带来的无序开发问题。
发展医养结合的大健康产业
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吴金明:南部片区应结合自身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的大健康产业,做大做强以湖南“湘雅”为品牌的生物医学中心;借鉴学习美国相应的先进理念,高起点规划,同时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文化,打造中西结合的医学中心。
该片区还可以布局辐射全产业链的健康医养相关产业,包括保健、教育、研发、药品等,并进一步打造国际性中医学术基地和面向全球的医学服务中心。
发挥绿心优势,发展生态化产业
湖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茂松:长沙南部片区总体规划构思要立足湖南“一带一部”的战略定位,瞄准长株潭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规划南部片区的高速、快速交通路网体系,快捷服务于三市的通勤和商务。
要保护和发挥好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的优质资源,以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高端化、生态化的取向进行产业规划,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智能化装备、生物医药、智能化第三方物流、创意设计等产业。
打造生态型城区及智慧创造型新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肖宏彬:规划南部片区,要使之成为湖南最具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型示范性城区和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创造型新城。
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智慧创造、产业高端的原则,杜绝重复开发和借新城区开发的“圈地运动”;坚持品质一流的原则,借鉴国内外特色城区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简单地以发展经济为目的,而要以实现城市功能为目的。
摸清“家底”,划定“生态红线”
湖南省两型委原规划处处长、高级规划师卢庆沙:规划建设长沙南部片区时,要始终坚守生态底线思维,保证绿色发展品质。要正确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片区自身发展与株洲及湘潭协同发展的关系、相向发展和有机隔离的关系。
南部片区包含生态绿心、湘江、洲岛、滞蓄洪区等多种生态要素,要摸清“家底”,采用“生态识别+空间识别+价值识别”的技术路线,划定“生态红线”和“集约生态控制线”,再科学规划。
基于自身优势,从三个层面定位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副总规划师肖勇:基于南部片区自身区位、生态方面的优势,我认为可以提出3个层面的目标定位,即国家级绿色发展示范区、湖南省智慧城市样板区、长株潭融城发展引领区。
同时,该片区的规划建设要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共享的发展理念,要建设好四大支撑体系,即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特色鲜明的景观风貌体系、刚性与弹性结合的管控体系。
融入经济走廊,从边缘走向前沿
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吴瑛:伴随着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城乡规划理念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正转向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新发展模式,强调“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南部片区的规划建设,要尽快界定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生态红线、城镇空间增长界线,实现“全域规划、城乡统筹、多规合一”的规划掌控。
另外,南部片区要实现全面开放,积极融入长株潭区域经济走廊、交通走廊,在大开放格局中,从边缘走向前沿。
将湘江路交通与景观功能分离
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交通所所长闫常鑫:我建议在南部片区打造“区域高效畅达、体验绿色便捷”的融城绿色交通体系。道路交通方面,建议重点考虑该片区与长沙主城区、株洲、湘潭的纵向联系通道和横向跨江通道的建设,将湘江路交通功能与景观功能分离,另外新增一条过江通道进行东西向串联。
南横线和绿心区域道路应强化景观性,加快绿道系统建设,构筑旅游交通集散体系。在轨道交通、城际铁路基础上,可考虑布局规划中运量交通系统。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黄启晴摄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聂映荣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