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晚,演出团队在长沙红星会展中心三楼彩排。
本报7月26日讯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秋收起义”90周年,由湖南省文联牵头,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大型组歌《秋收起义》交响音乐会”将于7月27日晚在长沙音乐厅震撼上演。
今晚,演出团队在长沙红星会展中心三楼彩排。记者就《秋收起义》的创作过程采访了相关主创人员,本次组歌音乐执行总监,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主席、国家一级作曲邓东源透露,“为了这组歌的曲子,我瘦了11斤。”
编剧三次回浏阳写下三大本笔记
大型组歌《秋收起义》由“序曲、三大乐章、尾声”三大板块构成。担任本次大型组歌《秋收起义》编剧和主要作词的是湖南省原政协副主席、省文联原主席、国家一级作家谭仲池同志。
谭仲池出生在浏阳,“秋收起义”的故事他从小就耳闻目染,要他编剧,一些生动情节他可以信手拈来。但是,这次谭仲池同志先后三次回浏阳,到“秋收起义”纪念馆与工作人员同吃同住一个多星期,重新查阅史料300多册,写下厚厚三大本笔记。对歌词他先后七易其稿,直到全体剧组的同志满意为止。
在整个组歌中,编剧共讲述了11个真实的动人故事。比如:《沈家大屋的灯光》讲述毛委员在湘江边的沈家大屋主持召开湖南省委第一次紧急会议,确定湖南“秋收起义”整体方案和战略战术重大思想的真实故事;《挥手从兹去》则以杨开慧的口吻,讲述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革命这个“大家”而顾不上自己“小家”的故事。
音乐创作将地域特色用到了极致
本次《秋收起义》组歌的作曲工作,完全依靠我省力量完成,不高价外请作曲家。
参与创作的三位作曲家分别是: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主席、国家一级作曲邓东源;省歌舞剧院著名作曲家杨天解;湖南师大音乐学院副教授、作曲家唐勇强。
作为本次组歌音乐执行总监和对音乐创作负牵头责任的邓东源,有自己独到的创意和精心安排。他的理念是:突出组歌的现代交响性,紧扣“秋收起义”历史事件一个完整的戏剧结构,实施合理的篇章布局,全篇作曲讲究“巧妙”二字。
巧用民族乐器是组歌《秋收起义》的又一特点。唢呐是长沙、浏阳一带用得最多、最广泛的地方乐器之一,《秋收起义》组歌用三把唢呐开头,堪称一绝。竹笛在客家山歌中运用广泛,本次组歌中也被多次用到。
邓东源外婆家在浏阳,从小就在长沙、浏阳两地跑,对本土原生态音乐素材再熟悉不过。杨天解是长沙宁乡人,唐勇强是地地道道的长沙人。三位作曲家将本地地域性音乐在本次组歌中用活了,用到了极致。比如在《沈家大屋的灯光》中,杨天解用了花鼓戏音乐元素;在《日出东方》这首歌里,邓东源引用了地地道道的浏阳客家山歌《喜鹊落在梅树上》的前面引子部分。
■记者 吴岱霞 实习生 屈紫语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吴岱霞 屈紫语
编辑:唐飞飞